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专家学者眼中的2018年度理论热词

2019年01月08日13:54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专家学者眼中的2018年度理论热词

编者按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这样一个重要年份,我国哲学社科理论界涌现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热点、亮点。本期前沿版邀请《思想周刊》首批特聘顾问与特约研究员,请他们梳理2018年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热词,以飨读者。

热词:新时代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张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前进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第一,不能用“新”与“旧”的形而上学线性思维孤立地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不是一个历史学意义上的断代,也不是一个政治学意义上的断代,新时代与以往实践之间是继承、创新与发展的关系。第二,理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需要从多重维度出发加以综合把握。一是“民族复兴线索”,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二是“社会主义线索”,即社会主义在中国探索与创新的历史性超越;三是“现代化线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多样可能性。第三,辩证把握新时代“变”与“不变”的张力关系。新时代具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情况,如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发展任务与新的主要矛盾等,但这并未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热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戴翔:当前,在国际分工深度演进下,生产的无国界性和全球性将所有参与国“网络”成为一个整体,在整个生产网络中,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具有相互依赖和共生共存的典型特征。在这种新型国际分工和生产体系下,处于生产网络中不同节点的各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一个人身体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一样,每一部分都是健康的并且各部分之间必须实现协调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反之,如果不同器官之间一旦出现“过旺”或者“过虚”,都有引发衰竭的危险并波及和连带其他器官衰竭,最终危及到生命健康和安全。同处同构一体必然意味着命运的一体,这就是所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为引领,构建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世界经济。

热词:总体国家安全观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沛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新国家安全理念,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既如此,“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施策有: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热词:民营经济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卞志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这是国内外众多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党中央历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时代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需要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在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发展平台;需要多维发力综合施策,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地、落实、落细,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热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十九大作出了一个新的重大判断,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小康阶段的中国人民,对物质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身体健康和精神富足的追求日益强烈;对各地区、各阶层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希冀越来越大。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性质,就找准了改革再出发的新方位新起点新目标。这是未来各项政策设计、各项工作推进的关键依据。

热词: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按照经济总量来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于高速度增长时期的要素大投入、资本大集聚和规模大突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质则是创新能力、经济效率的大提升,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步推进,是和谐发展、共享发展的同步协调。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增强优势、补齐短板,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

热词:时代新人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刘波:青年是民族、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新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使命新要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培育时代新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要引领广大青年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坚定的“四个自信”是核心,引领广大青年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目标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面,着力于青年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实增强青年本领,提升青年责任担当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热词:新发展理念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国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学的发展理念必不可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集合体。

热词:话语体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翟学伟:如何建立社会科学自己的话语体系是2018年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这一讨论进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有不同的建设性建议。在社会学中,话语体系建设承接的是有关社会学是否需要本土化的讨论。这一讨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但随着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大量引进与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交流,其研究微弱而缓慢。当“四个自信”提出之后,学术界开始对话语体系建设与社会学本土化进行了反思,有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观点认为社会学是在比较一致的学科框架内,比如既有的社会学理论、概念和方法下从事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因此讨论本土化意义不大;有的观点认为社会学需要本土化,但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是理论层面的,经验层面的,还是应用与服务层面的,均可各抒己见。其实,话语体系建设也好,本土化也好,如果不能在学理上有所创新,都难以为国际社会科学界做出中国方面的应有贡献。

热词:文化自信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刘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新时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精神觉醒过程,进而塑造出引领并适应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文化形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本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等来阐述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与作用。应该说,文化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沉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核心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要固牢中华文化的价值根基,保持中华文化的精神独立性。要以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以文化繁荣兴盛促进现代文明的生成与升华,以广泛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与热爱。

热词:改革开放再出发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关头,做出了命运攸关的历史性抉择。在邓小平同志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思想的束缚,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开启新时期到迈入新世纪,从站在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峥嵘岁月、40年春风化雨,党引领人民用双手书写一篇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伟大的梦想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拼出来、干出来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走好新时代的新征程。

热词:农民土地权益

南京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吴群:农民权益尤其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益获得不充分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界政界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维护农民财产权益。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赖以生存的空间载体,土地财产权益是农民权益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解决好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着力破解城乡二元“制度短板”,“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热词:产业融合

苏州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王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出现了产城融合、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军民融合、城乡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融合等一系列的融合。融合的过程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在这些融合中,产业融合无疑是最亮眼的一个。

产业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所在。产业融合的本质是在信息技术作用下,以价值模块为基础出现的信息业与传统产业在技术、业务和组织上的融合,是企业重构竞争力的过程。用马云的话来讲,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未来社会将以创造为中心,需要的是数据、智商、情商,把一切标准变成非标准,变成个性化。

热词:普惠金融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卞志村: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普惠金融需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发展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服务实体、精准扶贫;二是要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机构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三是要依托市场、顺“市”而为,构建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四是要善用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提高普惠金融的可及性与覆盖率;五是要实施松紧适度的风险管控,在审慎和效率之间寻找适宜的平衡点,为普惠金融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记者 颜云霞 袁媛 杨丽 魏晓敏)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