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韩庆祥

2018年12月24日08:43    来源:前线网--《前线》杂志

原标题: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是从中华民族方面来讲的。

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一般来说,历史方位不一样,提出的历史任务、奋斗目标往往也不一样。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具有总体意义、战略意义和引领意义的中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这一“三步走”战略。前两步属于“当务之急”,第三步属于长远目标。因此,“三步走”战略的实质,就是首要解决人民的“温饱”“小康”问题,使中国人民“富起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总体上主要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问题,其实质,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当然,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所有努力不仅仅限于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但“富起来”却是核心主线和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170多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永恒主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主线。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也是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聚焦点,就是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无论是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质都是使中华民族“强起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所以,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迎来了从低潮到高潮的伟大飞跃

这是从社会主义方面来讲的。

这里的社会主义,主要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使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由一国走向多国。

然而,在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苏联,还是东欧,或者是中国,都曾出现过低潮期。首先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苏联出现了严重夭折。其次是1989年前后的东欧剧变。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亦即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际社会也抛出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质疑,认为社会主义要灭亡了,退出历史舞台了。

进入21世纪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经济上,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正在由大党向强党迈进;在文化上,中国正在建设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在社会上,中国正在积极构建社会发展的良性秩序,正在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在军事上,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的军事实力位于世界前列;在外交和国际地位上,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在世界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言而喻,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迎来了从低潮到高潮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使中国现代化迎来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

这是从中国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讲的。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潮流,起初,中国搞现代化,就是为了赶上时代潮流,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步伐。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和“学习西方”的口号,力求追赶世界潮流。戊戌变法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在寻求一条振兴中华民族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探索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并致力于使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便开始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历程。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这里的“迅速”,便具有“追赶时代”的意思。尤其是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便成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我们党也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我们强调对外开放,向西方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邓小平同志多次明确强调,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包括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并且长期做下去。这样做,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实行外向型经济,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加入WTO,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利用西方资本,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等。

当然,当时我国现代化建设依然是立足于自力更生,立足于自己。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所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迎来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其标志具体体现在: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即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走法”走向现代化。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能解决中国加快发展的问题,又能保持我们中国自身的独立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比如它所倡导的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为解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所出现的世界难题(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提供智慧和方案。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比如我们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为合作共赢、合作发展提供了抓手和平台。比如我们国家所倡导建设的“一带一路”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要义是强调“世界多样、国家平等、文明互鉴、包容发展、互利普惠”。这蕴含着先进的世界观、国家观、文明观、发展观、义利观,它在实质上就是引领时代发展趋势的先进理念、战略谋划和行动纲领。

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迎来了从自觉到自信的伟大飞跃

这是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面来讲的。

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功能就是治国理政。所谓自觉,就是自己对所触及的对象已经有所认识和醒悟;自己有所认识和醒悟后而主动去做。认识、醒悟而主动,是自觉的本质。经过1978年以前的种种探索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这种自觉的集中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必须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运用这一思想路线重新认识中国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认识上的醒悟和实践上的主动,都是经过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取得的,既表现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自觉,也表现出对治国理政进行战略谋划的自觉和对行动的自觉。

自信,是在自觉的基础上一种新的飞跃。它是指人对自己力量的一种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成某件事,一定能够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包括自觉,但又超越自觉。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所强调的自信主要体现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目标,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道路充满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理论充满自信。中国理论总结了近百年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品格。对中国制度充满自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其最大优势就是可以组织和动员国家、社会一切资源和力量解难题、办大事、快发展。因此,正因为是优势,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文化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使大党成为强党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而且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从而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勇于自我革命,敢于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出击反腐败,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反映出这种自信。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充满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里的“决胜”“胜利”,都是表达自信的词句。对全面深化改革充满自信。要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以及钉钉子的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使人民迎来了从注重物质文化需要到注重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飞跃

这是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来讲的。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依据。换句话说,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不适合的部分,就是为了集中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致力于解决在我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部分,也致力于解决我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方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方位,人民群众的整体需要层次并不高,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存性需要。在物质需要方面,着力解决“温饱”和“小康”,在文化需要方面,着力解决“上学”“读书”“识字”以及“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直接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历史性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一个伟大飞跃。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即“活下去”;而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新的历史方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为了“活得好”和“强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要。就其实质来讲,这些需要都涉及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民就会逐渐过上美好生活。中国要强起来,既要全方位强起来(这要求发展要平衡),又要建立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这要求发展要充分)。问题倒逼改革。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都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进行。这就是“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思维观念迎来了从书本找答案到从实践找答案、由既定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伟大飞跃

这是从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方面来讲的。

1978年我国之所以实行改革开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打破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的束缚或禁锢。这种教条主义或主观主义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事事、处处、常常从书本公式找答案,注重书本上给定的既成答案。这种教条式思维和既定性思维使我们束手束脚、裹足不前,在任何事、任何问题上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更无从谈起,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1978年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冲破教条式思维和既定性思维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的,这种教条式思维和既定性思维也是在我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被冲破的。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统一起来,既不忘初心、不忘本质,又与时俱进、继续前进;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既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又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回归原有逻辑和注重创新发展统一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在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坚持和发展、确立和实现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找到答案,都要到人民群众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找答案;把坚守本质和注重生成统一起来,既坚守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又强调这种本质规定性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生成和实现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过程规定性。如果运用从实践过程中找答案的生成论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公有制、按需分配、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这些本质规定性的一种历史性实现形式。

对于这种从实践过程中找答案的生成论思维,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而且“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鲜明表达的是:共产主义是在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过程中生成的。列宁也指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而应注重由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所创立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应根据实践生活经验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扬弃和纠正原有过时的结论,勇于突破原先的认识水平,从而不断作出新的正确的结论,而不能仅仅根据书本来争论社会主义和理解现实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从世界舞台边缘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飞跃

这是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方面来讲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经历了抗战和内战,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提升了国民生产总值,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仍然较弱,国际上还受到国际资本主义的孤立,综合国力弱小,从而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长足努力,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改变了在国际话语权中“西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中国凭借东方智慧,发挥引领作用,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局时期,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走近世界历史,其根本目的是推进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ZDL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韩庆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前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会委员、一级教授)

(责编:万鹏、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