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李海青

2018年12月21日08:3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学原文 悟原理】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人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可以说,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展现出自身的生机活力与切实的优越性。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社会历史过程都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创造的,没有物质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一切,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的实践观点,明确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把“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的论点,称之为“历史哲学理论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也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也正是依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才提出了群众观点,形成了群众路线,并用以指导中国的改革发展。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为中国改革的启动与深化提供内在动力。中国改革的开启在意识形态领域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实践领域则以对民众的实践赋权与活力激发为鲜明特色。改革开放以前,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长期缺乏,不仅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不可持续。问题倒逼改革、危机倒逼改革,针对现实的问题,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多次强调要权力下放,赋予社会成员经济自主权,实行经济民主。这种改革的分权、放权与赋权充分激发调动了民众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热情。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中的生动体现,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民经济权利的必然要求。对改革的这一基本经验,邓小平始终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在1992年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他特别强调:“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的,突然一下子冒出来,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改革中的很多创新并不是能够预先规划与设计的,而是一定自由环境与宽松条件下的自发产物,这种宽松而自由的平台与空间对于民众能量的激发、对于创新的产生是极为重要的。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依靠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他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实施依赖于人的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必然趋势。所谓创新驱动,其实质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依靠人、解放人与开发人,充分释放人的创新激情、活力与能力。只有如此,科技的进步才有可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成为现实。在此意义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迫切要求各级管理者和领导干部必须注重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与能力,确立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思维,充分发挥人才对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解决发展的持久活力与内在动力问题。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王玥芳、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