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喜
2018年12月19日08: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上,我们听到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号召,明确了一个更加鲜明的导向。
当前,我们正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勇气,将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需要遵循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总体来看,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民生改善,社会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特别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们必须大胆创新、推动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新期待,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
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对民生重要领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医疗资源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务求阶段性实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我们尤其要尽力补上生态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改革工作中。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推动公平正义与现代化建设相向而行。
人民群众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需要有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这一根本保障。应当看到,当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然需要改善提升,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体制性障碍仍然一定程度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所以,必须深化行政机构改革,使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优化和强化,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力量和资源得到加强。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要,以厚民生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我们相信,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解决民生痛点、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就能更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关专题 |
· 理上网来·改革开放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