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服务群众“有话”要“好好说”

李海泉

2018年12月17日14: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群众到办事窗口办事,终于等到该自己办了。工作人员去了洗手间后,回到办公桌前又是喝茶又是回手机信息,还嘻嘻哈哈与同事说笑。群众担心误了返程就催了一句:可以先把我的事情办了再聊吗?工作人员把杯子重重一顿,以极不友善的语气说:我忙了一两个小时你没有看见?请问上个厕所、喝口茶可以不?想早点办完事,你怎么不早来排第一号?群众被呛得愣在那里,一时语塞。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工作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语言艺术是处世、行事的“第一姿态”,话说得有技巧、有艺术,就能更好地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获得信任、体现素质、彰显品德。反之,语言生硬、冰冷,缺乏技巧和艺术,就会让人心生厌恶,甚至激化矛盾。其实,服务群众的“语言艺术”是一种智慧,周恩来总理的语言艺术里,就体现出大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广东新会调查研究,在试验田里见到了培育出水稻新品种的农民周汉生。接待人员找来一把小竹椅一个小方凳,周恩来总理一到,就坐在小方凳上,把小竹椅推给周汉生说:“您长年蹲田头,太辛苦。小竹椅坐着舒服,您坐。“话语朴素、自然,却是那么的温暖,一个”推“的举动、一个”您“字,道尽了他深厚的爱民、恤民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从严治党以来,”四风“痼疾的表象虽已基本遏制,但新变种却层出不穷。群众反映,门不再难进了,事不再难办了,脸也好看多了,但就是“话不投机”“开枪(腔)打死人”,事情本来办得好好的,一句硬生生话就破坏了气氛,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何以服务群众不能“有话好好说”?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浓却是根本症结。一些单位、个人,没有真正把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当做为政的本职、工作的常态,仅仅只是落实“文件精神”“应付检查考核”的一种形式,甚至本末倒置地认为是“群众有所求”,便在工作中“耍大牌”“显权威”“现恩施”,群众旦有疑问、稍有不满,就认为是对权力的“挑衅”,对自己的不尊重,是专门找茬,便以牙还牙地施以恶语厉言,直接导致干群关系疏远、诱发干群矛盾。

一个人冷漠的言语,带给他人的是广泛的社会负面影响。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是代表党和政府在行使职权、为民服务,其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就是说,其言行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者、体现者,任何“不规范”“不规矩”的言行,都会给党和政府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言为心声”。服务群众“有话好好说”,体现出的是为民情怀的浓与淡、服务意识的深与厚、工作作风的虚与实。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心里如果没有群众、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注定说不出温暖的话语、拿不出切实行动,再怎么“做作”、都是假话、空话、套话,都似“一锅未熟的牛肉”,好看不好吃。是故,作为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信仰、牢记宗旨、不忘初心,时刻谨记“公仆”身份,对人民群众持深厚的血肉感情、持自己也是群众的立场、持无怨无悔的服务态度,从小事做起、从“有话好好说”做起,真正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深、做活、做细,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

有人说群众太“苛刻”,再多的努力都换不来理解,“有话好好说”做起来很难。非也!明·薛瑄说:“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未至也。尽管群众对我们的服务有这样那样的挑剔,证明我们的服务姿态还不够端正;服务工作还没有做到家。只要我们认真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把服务作为“第一姿态”,切实做到了视民如伤、爱民如赤子,心到情到行动到,“有话好好说”又会是什么难事呢!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