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09: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沂蒙山群峰连绵,层峦叠嶂。深秋时节,当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走进山东省沂南县南村革命老区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图景:笔直宽阔的柏油路纵横交错,沿街两侧现代标准化住宅楼鳞次栉比,村民在集体企业上班,适龄青年免费分房,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免费办理,物业费、水电费全免,……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们真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竟然发生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腹地,一个13年前还靠卖土地维持发展的贫困村。是什么开启了南村的“富裕之门”?我们实地探访了让这片红色故土旧貌换新颜的“幸福密码”。
树高千尺 不忘根本
时光倒回到2005年,那时的南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日子困顿,全村经济总收入只有67万元,还欠着几百万元外债。换届之际,村委领导和部分群众想起在外打拼多年、拥有上亿资产的农民企业家李凤德,想请他回村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李凤德担心自己难以胜任,对不起全村老少兄弟爷们,不敢答应。
村里的老党员和村民代表一次次的到企业、到家中找李凤德做工作。面对乡亲们期待的目光,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李凤德的眼圈湿润了。他想起沂蒙地区无数革命先辈为党为民的一生,想起自己依靠党的政策致富的经历,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李凤德还是将自己的企业交给亲朋打理,毅然决然回到村里。“老少爷们儿相信我,再苦再难我也愿意回村里为大家服务,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李凤德言辞恳切地说起当时的想法。
李凤德上任时,村里欠了几百万元债。他深知,想让南村尽快富起来,必须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为筹集开办集体企业的启动资金,他做通家人的工作:“发展集体经济,赢了是集体的,亏了得算咱们的。”当时正患感冒的妻子接过李凤德亲手煮的面,对他说:“你做的是对的,不能亏了咱们的乡里乡亲。”家人的支持让李凤德再无后顾之忧,他自己出资买下县城两处闲置院落让集体开发建设;银行不给集体企业放贷,李凤德就以自己的房产和公司抵押贷款4000万元,这才有了集体企业的首创资金,为村里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咱当干部的必须有好的思想,要讲大局,有奉献精神。”这是李凤德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李凤德和村干部一起奔赴江苏、温州、东北等地考察市场,并郑重承诺:“南村经济没有好转前,我不坐集体的车,不加集体一分钱的油。”他不仅兑现了承诺,而且主动承担了村里外出考察市场、联系业务、来客的全部经费。仅这些,他一年就支出近百万元。
“老百姓身上淌多少汗,干部身上就得淌多少汗。咱当干部的,真干了,苦干了,群众看得最清楚。”在李凤德和南村人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建设、2006年投产的正壮饲料有限公司为南村带来了第一桶金。南村经济逐渐步入正轨,社区集体企业也由1家发展到9家。为整合资源做大做强,2016年村党委决定成立山东广汇集团,业务涵盖旅游开发、酒店餐饮服务、文化传媒、影视制作、房地产开发、仓储物流、农业开发、饲料、民航机场、电子商务等。2017年,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0多亿元,实现年产值19亿元,集体收入1.43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3.1万元,将南村社区打造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党旗红 乡村兴
作为南村社区的致富带头人、发展领路人,李凤德一直把党建工作当成首要任务来抓。多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党组织按照上级精神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机制,向着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目标不断提升,为实现长远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们把每月8日作为社区党员活动日。活动日期间,全体党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学党规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社区党委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注重分别施教,结合南村社区的发展实际,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学习教育,做到了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村两委开会,一年中迟到两次的自动辞职;对村民的红白喜事,村干部可以随礼但不能参加宴席;干部实行定额工资,不得高于居民人均纯收入;所有村务都要接受群众监督。
扎实的班子建设带来了优厚回报。在2018年南村社区棚改工作中,经过55个日夜的入户宣传和精心筹备,集中签约当天就顺利签订协议465份,签约率超过90%。南村社区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沂南棚改的“新速度”。
富了口袋 再富脑袋
南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区全体居民带来了货真价实的福利。如今的南村村民有着“特殊待遇”:全村居民都可以到村集体企业上班工作;村里免费为全体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季度发放1500元生活费;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补助几千元;新婚青年免费提供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固定补贴每月600元;社区居民享受年终分红,免收水电费、物业费……。
“在村里当干部,每天都和老百姓打交道,心里得时刻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李凤德满怀深情地说:“2009年全村第一次给适龄青年发放免费楼房钥匙。当时在场的许多青年都哭了,我看到这个情景,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建国六十周年前夕,新华社以照片的形式,选编了全国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100件大事,南村社区居民免费入住新楼房的照片,入选“建国60周年影响中国的100件大事”。
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还体现在许多工作细节上:作为公益事业,社区先后投资350万元,为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制健身器材和娱乐用品;投资600万元建成高标准教学楼和幼儿园;为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广场安置石磨、石碾、煎饼炉具等用品。记者在社区广场走访时,正赶上一个居民在用社区提供的石碾碾玉米。她叫任凤花,她告诉记者,现在这个石碾在农村也不多见,她是专程从西边村来这里碾玉米的,绿色又健康。“有石碾和石磨真好,不仅南村的人方便,也给我们邻村人带来了便利。”任凤花说。
在分享物质果实的同时,南村人还实实在在感受到精神果实带来的愉悦。2017年3月,南村文艺宣传队骨干力量——“新红嫂组合”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革命老区人民的崭新精神风貌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支文艺宣传队是南村社区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改变老区百姓精神面貌而成立的。
关于“新红嫂组合”名称的来源,李凤德解释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的男人们都去前线打仗,家里的女人们边照顾家庭,边生产,边拥军支前,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这个群体被称为‘红嫂’。为了传承‘红嫂精神’,我们把这个演唱组合命名为‘新红嫂组合’。”
以前由于经济不宽裕,南村的新红嫂们忙于家务,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情进行娱乐活动。现在,村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也希望为老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光添彩。“新红嫂组合”成立以来自编自演了许多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的文艺节目,走镇串村,用文化的力量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她们除参加南村组织的社区文艺演出外,还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文化汇演和送文化下乡活动。许多节目都是她们自编自演,歌颂身边人、身边事,每到一地演出,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参加完《星光大道》节目录制后,“新红嫂组合”成员高玲举说:“我们虽然不是专业演员,更不是专业演出团队,但我们有一颗为社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奉献的心,尽管我们排练、演出很累,但看到父老乡亲们看节目时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时,一切苦和累觉得都是值得的。我们不仅文艺技能得到提升,心灵也得到洗礼。”
新时代,这支“新红嫂组合”正唱响新时代的“沂蒙好声音”,成员郑树珍说:“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排演更多更好节目献给父老乡亲,为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
2007年,电视剧《沂蒙》在常山庄村拍摄,沂南县委县政府决定抓住这次机遇,以“沂蒙精神”为主线,在常山庄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和红色旅游。但当时的常山庄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进行旅游开发,沂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实行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开发红色旅游的举措,县委领导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李凤德。
“决定接过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任务,真有点提着脑袋上阵的感觉。”李凤德回忆说,“我以前经营的都是加工型企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毫不沾边,如何做,心里一点谱没有。再就是建影视基地投多少钱?投入产出效益如何,心里也没数。”但他深知“做人不能忘本”,自己能有今天是受党的培养,是沂蒙的好山好水养育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土生土长的沂蒙人,必须承担起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重任,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把红色故事传扬出去。
经过深入考察,山东广汇集团立足常山庄村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确立了保护性开发的思路,并根据功能定位把常山庄古村落划分为三大功能区——爱国主义教育区、影视拍摄区和古村民俗体验区。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成以来先后拍摄了《红高粱》《铁道飞虎》《斗牛》等300多部影视剧,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莱坞”。
为挖掘沂蒙山区红色资料和革命故事,夯实红色文化基础,李凤德利用12处农家院,建起了反映明德英、王焕于、李桂芳等百位红嫂英雄事迹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这也是国内首个由农民自发建设、以普通人物群体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接着,又建起了介绍在沂蒙山区战斗工作过的党的高级将领事迹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反映党政军民建设、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事迹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必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红色纪念馆建起后,了却了我一个心愿”,李凤德说到此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芒。纪念馆建成后,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被中共山东省委确定为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在影视基地的开发建设中,李凤德认为不仅要把老区的红色文化传扬出去,更有义务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与常山庄周边5个村庄联合成立了“沂蒙红嫂家乡文化产业园区党委”,制定了常规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输血变造血的扶贫思路。投巨资建起高标准社区,让常山庄村民整体搬离世代居住的石板房,免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新立村建起了特色民宿和农业观光采摘园;充分依托影视基地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使村民们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摇身一变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如今的常山庄变成了资源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的“四美”村庄。常山庄和新立村的巨变是李凤德坚持革命老区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有力明证。
如今的南村社区,已成为沂南县建设富美和谐新农村的一面旗帜,荣获“山东省文明社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0多项荣誉称号。李凤德自己也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富民强省先模人物”等多项荣誉。对于荣誉和头衔,李凤德并不在意,“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比我得一百个荣誉强”,这就是他为村里工作始终奉行的态度和理念。
沂蒙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热土,当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哺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舍己为公的红色基因在沂蒙大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所生成的“幸福密码”正敲开沂蒙大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村之门”,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记者:闫宏伟 苏鸿雁 通讯员:高举亮)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12期)
相关专题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