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仁
2018年12月04日09:25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摘 要] 卓越组织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其具有大致相似的卓越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成为卓越组织的主要基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宏大的信仰信念体系、完备的精神塑造系统、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和严明的铁一般的纪律。
[关键词] 卓越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基因
[中图分类号] C9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70(2018)05―0031―05
[作者简介] 胡宗仁,江苏省领导科学学会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领导活动的新思想,指出了领导活动的一系列新要求,这些论断引领着学科发展的方向、拓展着学科研究的领域、丰富着学术研究的内涵,创新着学术研究的话语,为领导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时代机遇。与此同时,新时代也对领导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领导学对新时代要求作出积极的回应,并以独特的学科视野,为新时代新思想的研究做出独特的学科贡献。这里,笔者仅从组织形态的角度,探讨作为组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卓越组织的主要基因。
一、领导力基因问题的缘起
从组织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发掘作为卓越组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基因,主要源于下述理由:
(一)理论层面:研究视角的转换
长期以来,领导学的主流理论主要以探究领导者的能力素质作为其研究旨趣。譬如领导特质理论探讨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在其成为领导者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领导行为理论强调的是领导者后天的、由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构成的行为框架对其成为领导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而领导权变理论则更加关注领导者的先天因素和受制于追随者、领导环境等要素而型塑的领导者后天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可以认为,无论是先天的、后天的,还是综合的,从能力素质层面研究领导者的个人领导力,并将其视为领导者优劣、高下的评判标准,是传统领导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事实上,领导者的能力素质和由能力素质决定的领导力,的确是研究个人领导力的重要视角和关键要素。因为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确是组织愿景的勾画者、组织目标的设定者、组织制度的建构者和组织活动的推动者,领导者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因为领导者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才将这种组织活动称之为领导活动,而非其他意义上的活动。
但是,随着对领导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化的领导方式只是在传统的领导活动和现代小型组织活动中具有比较优势。现代的领导活动都是在社会化程度高的大型组织中展开的活动。在这种组织场景下,领导者个人能力素质再强,也难以使整个组织得到高效运转。因此,打造战斗力非常强的团队和卓越的组织,并且依靠团队和组织来推动领导活动,是现代领导活动的精髓所在。因此,领导学的研究应适应时代要求,逐步实现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实现由强调个人领导力的研究方式向更加关注组织领导力研究方式的转变。
(二)实践层面:现实问题的回应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各种执政风险的考验,97岁的中国共产党愈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外媒在感叹之余纷纷发出疑问: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先后改旗易帜,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越来越强?事实上,如同个人具有生命周期一样,政党组织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正是由于此,黄炎培于1945年在延安提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
笔者认为,卓越组织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其具有卓越的基因。不过,由于组织在类型、性质、任务和风格上的不同,决定其卓越基因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具有相应的差异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卓越组织,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具有同样强大的、卓越的领导力基因,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二、卓越领导力基因的表现形式
基于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检讨,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基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宏大的信仰信念体系
信仰信念体系是组织建设的灵魂。其功能在于为组织提供统一的思想信念,赋予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决定一个组织能够做大、做强、走远的关键。正是在此意义上,原IBM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坚决相信,任何一个组织如果要生存并且获得成就,就必须有一套健全的信念,它的政策和行动均以此为前提;其次,我相信组织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守这些信念。”[1]
从哲学层面理解,所谓信仰是指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强烈的信任。作为一套综合的认知模式,组织的信仰信念体系是由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等三个核心要素构成。
1.建立愿景
所谓愿景,是指由组织内部成员共同制订的,经由团队讨论而形成的,人们愿意为之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是对组织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期望和描述,是组织未来发展的蓝图,也是组织内部的人能够走到一起、合作共事的理由。因此,卓越组织都试图将愿景建立作为组织发展的前提。自从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纲领和组织愿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组织愿景具体化、阶段化,并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组织愿景。“小康社会”“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充分体现组织愿景的时代特征。
2.确立使命
组织的使命是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和最高理想。它要回答的是组织为什么而存在,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因此,任何卓越组织都有其明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使命,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使命感。作为卓越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即将组织的使命确定为“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一直致力于将组织使命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相结合,提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组织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使命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3.树立价值观
为了确保使命担当、愿景实现,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价值系统,以作为组织成员的行为标准和行动准则。价值观作为判断行为对错、好坏、善恶、优劣的标准,对组织行为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的人民观,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进一步落地生根,更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二)完备的精神塑造系统
一个组织有了理想信念,并不意味着组织成员具有相同的理想信念。要想将领导者和组织的信仰信念变为组织成员的信仰信念,该组织就必须具备完备的精神塑造系统。事实上,卓越组织都是有意识地精心塑造其精神系统的组织,中国共产党也是如此。一般而言,卓越组织的精神塑造系统具有两项基本功能:
1.在组织内部型塑理想信念
树立统一意志和信念、维系一致的组织价值观是卓越组织之所以卓越的根本所在。因此,卓越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打造独特的精神塑造系统,将领导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变成组织和组织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从而将组织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念共同体。三湾改编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政工系统便是精神塑造系统建构的典型形式。在后来的总结中,毛泽东说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2]也正因为认识到精神塑造系统的这一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针对性地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并且用相当篇幅阐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2.在组织外部建立广泛同盟
精神塑造系统能够通过该系统的辐射性力量,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步外化,从而为组织建立更为广泛的同盟。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政工系统和宣传系统的作用,将自身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传递给民兵武装、农会、工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并且以这些组织为载体,不断扩大中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为联合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使命需要有人担当、愿景需要有人实现,因此能否选拔恰当的人,并由这些人建构成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是卓越组织建设的人才支撑。我们认为,政党政治条件下的干部选拔,就其本质而言,是将政党的政治信念、政治意图通过干部选拔的过程嵌入干部队伍之中,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政策、党的重要主张在选人用人上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这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实现政党的政治目标,进而经由这支队伍传承政党的政治价值观。
正是在此意义上,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也是基于这一思考,在1938年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上多有变迁,但“德才兼备”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当然,因为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的不同,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也不同。中国共产党赋予了德和才的不同的时代内涵。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并且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20字标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从而使我们的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四)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
卓越组织是能够兼顾理想信念和利益诉求的组织,是信念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基础上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正如前文所述,理想信念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组织的观念支撑,也是决定组织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此意义上,卓越组织首先应是信念共同体。然而,使命的担当、组织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将组织成员激活起来;而要想将成员激活起来,前提条件是必须考虑到人的利益诉求。因此,卓越组织还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里,信念共同体指的是卓越组织是由志同道合的人构成的、具有同质性价值信念的组织;利益共同体指的是卓越组织是在具有内部和外部动力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满足人民差异性需要的组织。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建立动力机制,切实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可能更为关键。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卓越组织,与其能够将人民利益诉求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密切相关。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便是极好的例证。“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质就是在于将中国工农红军打造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既兼顾组织的目标实现,又考虑个人利益诉求的满足;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将个人利益与宏大的组织利益连接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打造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作为组织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解决发展问题转化到解决发展后的问题,使得动力机制的建设愈益科学高效,满足人们利益诉求的方式变得更具有时代性、更加精准有效。
(五)严明的铁一般的纪律
卓越组织的建设既应有理想的塑造,又应有底线的坚守,这是卓越组织之所以卓越的两个基本要素。理想的塑造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组织建构的问题,其关注的是组织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信仰、信念和价值观,组织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底线的坚守是从形而下的层面论述组织的建设问题,其关注的是组织建设的纪律、规范和制度问题。在卓越组织的建设中,两个缺一不可。对此,邓小平曾做过非常明确的界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国家建设是如此,政党组织建设同样是如此。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极为重视组织纪律。毛泽东曾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3]正是基于对中国民众和中国国民性的基本认知,在往井冈山进发时,毛泽东就对军队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同年4月,毛泽东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又将六项注意发展为八项注意。从此以后,纪律便成为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坚守的底线。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干部队伍的建设出现了松懈倾向。一些干部无视组织纪律,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十九大报告的辅导读本中,王岐山指出:十八大以来,440名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8900多名厅局级干部、6.3万多名县处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受到惩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信念丧失、底线失守。为此,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注 释]
[1]参见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0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6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13.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第5期)
相关专题 |
· 《中国领导科学》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