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乔
2018年11月20日17: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又是一个年终岁末期,很多工作都面临着一年来的成绩“考试”,对脱贫攻坚工作来说或也不例外。因此,最近也是各级干部走村入户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
按理说,干部不管是到村上,还是到农户家中,都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因为干部走村入户就必然会给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曾经,老百姓总认为干部身上的“泥土”气息少了、官架子大了,现如今,干部经常走村入户,和老百姓拉家常、算收入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既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又让干部做起工作来更接地气,同时,切切实实帮助老百姓办些好事实事。但是,在“迎考”的当前,不仅出现了干部扎堆入户的现象,而且,相比之下,“只走不问”“只问不做”的现象更为突出。
有基层干部向笔者谈到,一些群众经常“被慰问”,甚至很多时候因为在外劳作,都要被叫回家在家里面等着干部来走访座谈;还有一些群众对这种只走访座谈、不解决实际困难的做法表示反感,每个干部每次来都是谈论同样的内容、问同样的问题,群众每次反映的都是同样的诉求,久而久之,贫困群众的诉求就成了“了无下文”。走村入户不能没有下文,不以解决实际困难的走基层,不是真正的走基层,仅仅是浮于表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地做工作。
其实,群众非常喜欢干部主动到自己家中,若是在平时,有困难还得东奔西跑地去找干部,干部来了,关系就近了,隔阂就没有了,大家坐下来聊聊政策、拉拉家常,做一些利于群众的力所能及之事。所以,群众也会抓住机会,不用去乡镇府、信访局反映问题,坐在家里就可以表达诉求。但是,群众最希望的,还是干部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干部走村入户的重点,不是走了多少村、入了多少户,而办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困难、赢得了多少群众认可。
必须提及的是,干部不能把下基层当成工作任务来完成,如果一旦有了“任务思维”,那么干部下基层就会变成走形式、搞过场,不论结果可否、只管完成任务,不看群众满不满意、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干部心里没有装群众,群众心里自然也不会装着干部,走村入户就不会走到群众心坎上、入到群众情感里,久而久之,反而会增加群众的反感。
走村必须带着党和国家政策、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去,既要向群众宣讲党和国家的惠民利民好政策,要把群众当成亲人、当成知己、当成朋友,更要把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当成自己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听取群众呼声诉求,把问题带回去,下一番“绣花”功夫解决好、落实好,让走村入户的“下文”有实举措、实关怀、实行动。因此,走村入户的“下文”不仅要做,更要做细、做实、做好,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群众信任、赢得群众赞赏。
相关专题 |
· 网评精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