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
2018年11月15日14: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了一起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毕节市大方县多名扶贫干部因“驻村”不住村、“挂名”不干事等受到处分,相关领导干部因监管不力被谈话或问责。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是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而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在农村最基层,只有沉下去,脚踏实地住在村里,与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真正摸清实情,实实在在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驻村”不住村、“挂名”不干事,是典型的“作风病”,必须坚决整治,杜绝搞形式走过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脱贫攻坚涉及到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方方面面,事关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马虎不得、应付不行。安排机关干部“驻村”帮扶、“挂职”结对,是为了“零距离”、“全天候”地为贫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如果“驻村”不住村、“挂名”不干事,浮在上面,简单地填填表格、码码数字,甚至找人“代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足,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让中央的扶贫政策打折扣甚至打水漂,还会严重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植根人民沃土,才能涵养人民情怀、汲取强大力量。脱贫攻坚、扶贫开发,必须切实转变作风,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根植人民、扎根基层,敞开村门、敞开心门,让民生大爱结出扶贫硕果。而扶贫工作中如果存在诸如村办公楼大门紧锁,无人值班值守,环境脏乱差,驻村干部“挂名”驻村、村干部无故不在岗、编造虚假资料应付督查、公示栏村干部电话错乱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则暴露出了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赤子之心不在、人民情怀匮乏,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把基层当作了“秀场”,把驻点基层当作了“儿戏”,与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为不符。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深刻反思,深入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根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执政为民、实干兴邦的公仆情怀。
有道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坚持和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广泛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病灶,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帮扶实效。各级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联系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密切对口联系,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中,了解中共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地方党委政府更好地完成扶贫任务。“驻村”干部更要真正“呆在”基层,坚持到最困难的地方,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提供最真切的服务,将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作风问题无小事。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是阻碍政策落实、影响脱贫成效、破坏干群关系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坚决铲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灵活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好日常监督巡查,将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对于“驻村”不住村、“挂名”不干事等作风问题,坚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各种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无处藏身,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扶贫开发保驾护航。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一定可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在这场决战决胜的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坚决整治“四风”问题,以优良的作风、务实的作为、亲民的行动,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