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让大数据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王越

2018年11月09日16:5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的大趋势日益明显。据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0年,我国拥有数据总量在全球的占比将从当前的13%左右上升到2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数据增长极。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提出并全力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运用好大数据,是新时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大数据的发展方兴未艾,在各个领域的融合在探索中不断深化,目前大数据在精神文明领域的应用相比其他领域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有:一是大数据应用领域单一,大数据同一般互联网的本质差别,在于它是和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文明领域的原始数据相对商业运用领域较少。二是精神文明领域真正意义的大数据应用探索不多。目前,精神文明领域对于大数据的认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数说”,用数字来列举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二是“互联网+”,表现为运用新媒体平台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三是大数据人才整合尚有较大空间。大数据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发掘出其巨大价值,现阶段大数据技术不尽成熟,制约了效用发挥,更对大数据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精神文明领域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性发展:一是分析揭示精神文明发展规律,开启精神文明“密码锁”。一切文明现象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都有共同的“密码”可寻。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教育等数据的积累愈加丰富,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发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共性和特性,让决策者作出更加正确的形势评估。二是促进文化领域资源共享,夯实精神文明“家底”。无论是基于互联网形成的大数据开发,还是文化领域自身的大数据,文化大数据都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文化旅游、文化地图等新兴产业已经大量使用文化大数据技术,有的国家开始以各种方式采集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数据资源和馆藏文物数据资源。三是为舆情监测提供支持,撑起精神文明“保护伞”。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公众民主意识的提高,网民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各种途径获取大量消息,他们的搜索方式、行为痕迹、转发评论等都可以作为数据被记录。这些数据反映了人们的态度、意见和诉求,一定程度上成了人们心理变化的记录仪。建立舆情监测体系,绘制社会不同时段情绪波动的实时色彩图,监控社会情绪,构建主动式虚拟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四是发挥新媒体优势,架构精神文明“通心桥”。对新闻素材、用户留言、社交平台互动和用户精准信息等内容进行处理、分析,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支持。在分析、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受众的反馈传递给新媒体,同时新煤体的发展方向也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受众方进行验证,大数据在新媒体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互通的桥梁。

用好“大数据”并不意味着抛弃行之有效的老经验、老办法,而是从过去的“业务数据化”,转变为“数据业务化”,对海量优质数据进行专业、合理地分析,以此为依据来推动业务,甚至引领业务,让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进入“精准宣传”时代。(作者单位:中央文明办)

(责编:谢磊、赵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