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西奇
2018年11月05日15: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刮起了“人情风”:一些瓜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存在“人情送礼”行为,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的工作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10月31日半月谈)
事实上,类似现象并不在少数。作为东道主,为了体现自己的待客之道,有瓜果的送瓜果,有鸡鸭的送鸡鸭,有番薯的送番薯。总之,多少都会赠送一点“扶贫特色产品”,至于收不收那是客人的事。每次数量虽然不多,但有的制茶企业愣是送掉了1000斤左右的茶叶,约占当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当然,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的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也各怀各的心态、各有各的打算。有的是不好意思,出于礼貌让客人带点东西回去;有的是表达感谢,想借机表示一下脱贫致富心情;有的是为做推广,希望通过口口相传提升产品知名度;有的是无奈之举,害怕没点表示会得罪相关部门。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扶贫产业办得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给贫困户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实惠?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研,为的是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听听群众掏心窝子话,而不能惦记着老百姓的土特产。即便觉得当地的农产品好,也应该自掏腰包购买。反之,把“人情往来”当做遮羞布,认为土特产不值钱、吃点拿点没关系,可就大错特错了。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土特产也许不值几个钱,领导干部半推半就地笑纳了,今天收的“人情礼”,很可能会成为将来要还的“人情债”。试想,如果送礼人找上门,希望在扶贫项目配套和支持上开绿灯,又该如何去处理。一口回绝似乎不近人情,行个方便显然违反规定,万一遇到这种情况,必将落个里外不是人。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从中既可以分辨出一个人的原则,也可以看清楚一个人的党性。在小事上不检点,在小节上不注意,往往会惹上大麻烦。揆诸现实,并不缺乏相关例子。比如,因无偿吃拿商户两个苹果被诫勉谈话,因收受施工单位几条草鱼背个党内警告处分,因从食堂带“几个馒头”回家被谈话提醒,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只要伸了不该伸的手,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扶贫创业期,利用送礼推介产品无可厚非,但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人情营销绝非长久之计。作为企业,要叫响自己的品牌、经受住残酷的市场竞争,必须在产品质量上多下功夫,在产品特色上多动心思。有了好产品和好口碑,企业才有做大做强资本,群众才有脱贫摘帽信心。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