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工作通报需力戒“超限效应”

张小草

2018年10月12日14: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工作通报是压实责任、推动落实的有力抓手。但时下,一些地方不管轻重缓急,动辄通报到单位主要领导;有的为把责任压实,频繁通报情况,从月通报到周通报,甚至一天一通报;有的创新“一封信”等花样繁多的通报形式,变相把工作责任分解到下一级……(10月9日人民日报)

作为一种常见的公务文书,工作通报主要用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指示精神或情况。其内容真实客观、决定恰如其分、语言简洁庄重,具有其余公文文种不可替代的晓谕性和教育性。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上级部门为了实现对下级部门的严格管理,凸显对工作本身的重视程度,习惯以通报的形式压实责任、推动落实。

然而,由于少数领导干部担当意识不足、推卸责任有余,常常将工作通报这一“履责抓手”视为“推责利器”。打着压实责任、促进落实的“旗号”,频繁对下级部门发出一些或目的不清、重点不明,或转移责任、层层加码,或大肆渲染、无限上纲的通报,让许多下级部门“不堪重负”“不堪其扰”。久而久之,一些原本对通报十分重视的部门,渐渐在各种“鸡肋通报”“变味通报”地反复“刺激”下,形成了“免疫”、摸清了“套路”,出现牢骚满腹、疲于应付,甚至敷衍工作、“交差”了事的不良现象。

这种“刺激失效”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超限效应”。即当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情绪。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与其弟子子禽的一段对话,曾揭示过同样的道理。

据《墨子》记载:一天,子禽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以日夜名叫的青蛙和只在黎明打鸣的雄鸡作比喻,旨在说明说话行事要切合时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凡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通报的“初心”不是为了简单粗暴地分解任务、推卸责任,或是显示印发部门的“威力”与“地位”,而在于客观准确地通报事实。并在必要的时候指出下级部门存在具体问题,督促其及时改正。过于频繁地“发号施令”无异于“无的放矢”,不仅难以起到该有作用,反倒在不停撰写修改通报、要求下级单位学习、收集反馈整改材料等环节造成诸多人力物力的空耗,于无形中消解了通报的严肃性及所属单位的权威性。

工作通报必须力戒“超限效应”。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应在承担相应责任、把握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就必要的工作事宜进行有“质量”、有“含金量”的通报。并在前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确保通报内容的准确性;在拟定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分析中肯、评价客观,不讲空话套话,确保通报结论的权威性;在作出通报后,要做好“后半篇文章”,重视结论的应用,将其列为下级部门评价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确保通报的导向性。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