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练好“慎独”功走好从政路

林伟

2018年10月12日14: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之慎,就是小心谨慎,时时戒备;慎独之独,就是置身独处的环境或相对保密的状态中,可以独自行事,这是我国古代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修养方法,最早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时,也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作为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之所以深得古代先贤的重视,就在于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是心安。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所说的“不自欺”、宋代学者袁采所说的“处世当无愧于心”、康熙皇帝所说的“暗室不欺”,都是对“慎独”的最好诠释。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其居所悬挂了一块醒目的横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这无疑印证了“慎独”之功在他们一生中的重要地位。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慎独之功,在滚滚红尘面前,在诸多诱惑面前,如同一枚盾牌,考量着一个人的定力和意志。林则徐、曾国藩正是因为在私底下、无人处、独处时,都能谨慎而理智地约束、管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谨慎守道”,“不欺暗室”,始终以不沉醉于权力、金钱和美色为诫,存正祛邪,才有了心境高雅,正气充盈,百毒难侵的修为和定力,才有了“吾日三省吾身”的高度自觉,洁身自好,留下了人生稳健的足迹。

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品行不端,甚至违法乱纪、腐化堕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立身修德上出了问题,缺乏的就是慎独之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台上台下不一样,人前人后不一样,言行不一,心口不一,尤其是面对诱惑,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常以“下不为例”原谅自己,以“小节无碍”宽待自己,以“仅此一次”放纵自己,最终堕落在欲望的黑洞中、人心的幽暗处,在“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中沉落,留下了一幕幕“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教训惨痛、警示深刻。

事实表明,不管是“明处”还是“暗处”,慎独都不是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制度的约束或者他人的评价,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如果党员干部没有这种警惕性和戒备心,不在从政的一刻、入党的一刻就把慎独之功练好,在诱惑面前打败仗、栽跟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监督监察体系正日渐完善,但尚未达到“密不透风”的强度,党员干部除了“八小时”之外,在私人场合,更多的还是要靠慎独之功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果在慎独上不用心、不给力,早晚都会出问题,摔跟头,甚至碰个头破血流。这是党员干部“吾日三省吾身”的必选课目。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国人做事最讲究的就是一个“恒”字,而“恒”所体现就是始终如一,慎独更是如此。一天慎独容易做到,一年慎独也不太难,难的是一生一世的慎独。只有把古代先贤的告诫铭记于心,把林则徐、曾国藩的“谨慎守道”,“不欺暗室”践之于行,不贪名利、不惑女色、不慕奢华,自念紧箍咒、自建防火墙,天天自重、日日自省、时时自警、刻刻自律,修身养德,久久为功,才能在慎独中把准人生的航向,不偏航、不迷航,在从政的路上,不留污点和遗憾,张弛有度,行稳到远。

(责编:任一林、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