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多一些“驴车尚书”的清贫自乐

林伟

2018年10月08日15:3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清廉,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国之大维、人生大纲、仕者之德”,是为官从政的首要前提、必备条件。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品行高洁、为人正直、处事公道的清廉之官,流芳百世,名扬千古,成为百姓最相信、最尊重、最爱戴的好官。“驴车尚书”戴敦元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戴敦元任刑部尚书。作为一个部级高官,他不讲享受,着粗衣,坐敝车,生活简洁,上下班连专车都没有,每天步行上班。一年冬天,天下大雪。一大早,戴敦元套了一件雨罩,手里抱着文书,在路上徒步行走,直到在大街上遇到一辆驴车,才叫驴车送于刑部衙门。车到刑部办公区,戴敦元下车,脱下雨罩,露出帽子上的珊瑚顶子。车夫见后,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大的官居然坐自己的车,吓得想跑。戴敦元赶紧把他拉住,从身上摸出钱付给车夫,才让他离去。从此,人们为赞其清廉,便称他为“驴车尚书”。

一个“驴车尚书”的雅号,把一个清官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成为一种清廉的符号,令人肃然起敬,感叹不已。应该说,历史上哪朝哪代都有腐败,清朝是最严重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驴车尚书”戴敦元生存在这样的“腐败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清廉,洁身自好,不贪不沾不染,宁可清贫自乐,不去浊富多忧,留得清白在人间,这完全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清廉的坚守和信仰。他不管别人如何做,也不管他人怎么想,一直按着自己心中固有的底线和固守的规矩做人做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驴车尚书”戴敦元清廉的一生,一点都不为过。清朝的官场上,贪腐恶习盛行,让一些本来刚直耿介的有为官吏,因受恶习的浸染,由“方”变“圆”、由“清”变“贪”,但戴敦元从不向官场恶习和潜规则低头,更不为钱财折腰。如:道光元年,戴敦元由江西按察使改任山西布政使。当时官场上有一个恶习,凡是上官过境,沿途州县都要劳师动众迎来送往,不仅大摆筵席,临走前还要给上官准备礼品。戴敦元前往山西赴任,每日五更便催车夫上路,饮食不过是六枚麦饼,且全在车上解决,不劳烦沿途州县,以致戴敦元“独行数千里,而舆夫馆人莫知其为新任藩使者”。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正是“驴车尚书”戴敦元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的真实写照,多么难能可贵,可敬、可信、可鉴、可学。事实上,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清廉作为一种品行、一种信念、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是永恒不变的。廉与贪,只是一念之间;好与坏,只是一字之差,他们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水岭,关键在于自己如何来把握?如何来划分?因为贪廉一念间,荣辱两重天,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廉如清风常拂面,贪似毒药蚀灵魂。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无处不在,面临的陷阱无时不有,对清廉的坚守,不失为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检验。要与自己的种种邪欲和贪欲搏斗,与扑面而来的种种迷人诱惑搏斗,就要从“驴车尚书”戴敦元这种“宁可清贫,不可浊富”的品行中得到感悟和启迪,始终保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涵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魅力人格,把握住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多一些自重、多一些自省、多一些自警。这样,才能在诱惑与考验面前,泰然处之,坦然面对,像“驴车尚书”戴敦元这样,牢牢守住清廉底线,守住一生一世的清白。

(责编:张恬恬、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