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黄恒学 彭组峰

2018年09月27日11:2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摘 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已经确立的改革目标。只有加速推进和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落后的思想认识和传统体制的惯性,依然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艰难历程,从改革的原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等多角度来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市场化改革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分析全面深化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以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和中国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中国市场化改革;解放生产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胆实践与理论探索,终于逐步明确了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当初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新时代的中国梦,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树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将逐步树立科学技术自信。虽然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目标逐步明晰,但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本文运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和阐述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特征,从理论上探索、揭示和阐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回顾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分析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动力和阻力,论述当前中国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然性,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梦。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动力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回想当年改革开放的春天,依然是那样激动人心。想当初思想解放,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百花齐放,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变化?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当年中国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首先要牢记那时搞改革开放的初心,不能忘记当初中国的发展梦想。

40年前的中国社会,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然,要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不调整和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中国40年前搞改革开放,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今天我们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要牢记当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初心。为了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加速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满足人的需要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类全部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改造和创造世界,生产和制造各种形式的产品,以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需要。人们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制造新的需求。人们在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社会需要水平,创造新的梦想,创造新的时代。人具有无限发展美好生活需要,人也具有无限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永远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唯一途径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类全部活动的目的都在于认识、满足和发展自身的各种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和欲望是无限多样、无限复杂和无限发展的,人的能力也存在着无限发展的潜力,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随着人的能力的无限发展而无限扩展的。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现实的或有效的市场需求是有限的,现实的或有效的供给也是有限的,人们可以实际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因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受到现实购买能力的制约,而现实的市场供给必然会受到现实生产能力的制约。

既然人们现实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都是有限的,那么,人们应该怎样运用有限的社会供给去满足有限的社会需求呢?这个问题是一切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最现实和最重要的基本问题,而这个社会基本问题的实质就是社会供求关系与供求矛盾。供求关系既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人与天之间的自然关系,还是一种人的能力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思想关系。供求关系的社会性、自然性和思想性,反映了人的活动和行为会受到社会激励、自然激励和人的自我需求激励,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约束、自然约束和人的自我能力约束。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环境、资源、能力等社会生产力约束条件下,追求实现自身价值极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需要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社会供给可以创造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可以创造社会供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必将推动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反之,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也必将拉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讲,供求矛盾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供求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人类社会总是处在社会生产供给与社会消费需求之间不均衡的矛盾关系之中,而相对均衡的供求关系状态则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供求均衡总是相对的,而供求不均衡则是绝对的。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无限发展,永无止境。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地扩大社会供给,从而有效地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相应地满足人们的各种美好生活需要。但是,只有创造良好的社会生产环境与条件,才能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般说来,社会生产力是特定社会创造财富的综合能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特定社会的各种社会生产条件。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被认为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劳动组织和劳动关系等则被看作是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既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也包括生产组织、生产管理和生产制度等生产关系要素,还包括生产动机和生产目的等生产精神要素。因此,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不断引入和吸收新的生产要素,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力要素系统,不断增加生产者数量,不断提高生产者素质和能力,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变革和创新生产组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制度,不断激发生产动机和发展动力。就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生产力,土地是生产力,资源是生产力,知识是生产力,技术是生产力,教育是生产力,文化是生产力,制度是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力,思想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巨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开放引入了新的生产力要素。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系统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加速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与障碍。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两大主要问题,把握机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依然是新时代中国第一要务。只有继续保持社会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才能够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才能够实现两个百年梦想,才能够建成富强中国。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不能够真正富起来,不发展就不能够真正美起来,不发展就不能够真正强起来,不发展就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发展就不能实现中国梦。

要发展就必须推进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就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只有不断地打破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思想解放的40年,是中国艰难探索的40年,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40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创造奇迹的40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持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方针,逐步放开部分产品的市场价格,开始培育或发展市场经济。接着实行政企分离的改革,同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来调节和控制经济运行。随着中国经济商品化和市场化范围的逐步扩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开始并行运行,提出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市场价值规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效率也逐步显露,经济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经过长时间的大胆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人们不仅认识到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从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实现中国梦。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市场”已无处不在,无人不晓。但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只把市场挂在口头,却很少把市场放在心里。有些人讲起来都是市场经济,搞起来全是官僚经济那一套。

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好,都只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而已,而跟特定的社会制度性质与形态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内在的本质联系。换句话说,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不存在任何本质的联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也不存在任何本质的联系。恰恰相反,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民主经济、多主经济、自主经济、自发经济、协同经济和共享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实质就是民主化、多元化、分工化、专业化、协同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社会化。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本质就是社会化,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也是社会化,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冲突与矛盾,我们完全可以实行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一体化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社会分工始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分工必然造成社会分化,从而导致社会分离、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社会分工也必然造成普遍的社会联系,从而导致社会交往、社会交易和社会协同。就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分工既推动了社会分化和社会分离,又加强了社会协同和社会联系。正是由于最初的简单的社会分工,打破了原始社会简单一体化的社会形态,并逐步形成多主体、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的社会形态。而后来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也在不断推动社会分化与社会协同。当今世界日益细密的社会分工和日益紧密的社会联系,加速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化进程。因此,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化与社会协同,社会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和要求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化与市场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分工,也必然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分工与社会协同,就是社会分化与社会联系。而市场化的本质就是市场分工与市场协同,就是市场分工与市场交易。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化本质就是市场化,市场化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化进程。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分工的必然产物,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坚持中国市场化改革发展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理性选择。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只有进一步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五、全面深化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40年来,先后经历了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教训,逐步确立了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是,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障碍。为了加速推进和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攻坚克难,破除一切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思想障碍,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是一种民主经济、自主经济和多元经济,没有充分发育和发展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就没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必要和合理的社会分工,也就无法实现相应的社会权责利分化,从而形成单一化的“大锅饭”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大锅饭”体制,既不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有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资源,从而严重地束缚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想调动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认识和运用人的本性和人的行为规律。人的行为具有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人的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发性、自然性、自动性和自由性。而当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外在强制力量约束时,人的行为动力就会受到抑制。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一种单一化和强制性的经济体制。那种单一的经济体制,根本就无法调动全社会的生产自主性、自觉性、自发性和自动性,从而严重压抑和束缚社会生产力。那种强制性的经济体系,根本就无法调动全社会的生产自由性和创造性,从而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进一步调动全社会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发展的生机活力。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人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必然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就必须加速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具体来说,要在全社会实现合理和适度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和各种社会组织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尽所长,各创其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得其利,各担其险,各循其规,各守其法,各得其所,各圆其梦。因此,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在实现全社会合理分工和适度分化的条件下,进一步合理划分和适度均衡各种社会权责利关系。只有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尤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主体,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认识和运用市场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始终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改革模式。因此,在中国4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都是改革中所面临的焦点、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曾经先后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争鸣和曲曲折折的实践探索;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或在公与私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更多的不同看法。其实,在这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之间,也存在着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事实上,对于这些问题的僵化认识,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严重地阻碍和延滞了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多元化和自主化的过程。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公与私等关系,适度集权,合理放权,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让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管理与服务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公私混合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私人经济活动,就没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经济效率;没有适度发展的公共经济基础,就没有持续稳定的社会整体效率。因此,既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效率,又要积极完善和发展公共经济体系,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市场是社会供求关系的总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均衡关系。市场分工必然造成市场差别、市场分离与市场隔阂,而市场交易又必然导致普遍的市场联系。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就没有完善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逐步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先后分城乡、分地区、分行业、分部门、分单位、分领域、分环节、分问题、分步骤展开探索性改革,先试点改革,然后面上推开。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企业改革,后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改革;先经济体制改革,再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先小改,再中改,后大改;先分改,后总改。

中国分步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过程,决定了中国市场体系也是一个分步渐进式的成长过程。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化,中国的商品化与市场化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在中国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强,市场体系逐步扩大和完善。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机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领域改革的相对滞后,至今中国的市场体系依然发育不全,一些重要产业依然被排斥在市场之外,许多潜在的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特别是一些高端服务市场供给极不充分,教育、文化和健康等高端服务市场需求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的不均衡。由于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和不完善,既严重抑制了有关社会市场需求的发展,又极大地束缚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加速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及其他各项相关体制改革,才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和组织管理生产力及其他一切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市场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市场是一种供求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市场经济是一种关系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是一种规范经济和法制经济。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就要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就要建立市场信用制度,就要建立规范和公正的市场监管制度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第五,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经济,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安全阀和稳定器。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周期性市场波动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风险,就必须加速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破除一切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桎梏、思想障碍和体制弊端,加速推进和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谨以本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并献给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工作的所有奋斗者。)

(黄恒学,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经济学系及公共政策系主任,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彭组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9期)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