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光明论坛

风清气正的“人情往来”更动人

李勤余

2018年09月26日09:4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风清气正的“人情往来”更动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来重视人情往来。每逢节假日,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场面暖心。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人重礼仪、重情义,这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善意的态度。每逢节假日,提上各种礼物走亲访友,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是,要是在交往之中掺入杂质,节假日里本应具有的温情也就变了味。

“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礼物里头包含的到底是温暖人心的问候,还是暧昧的利益需求,决定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性质。拿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来说,若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公款购买月饼、礼品,做得顺水人情,不仅与古人崇尚的“君子之交”大有区别,且于党纪所不容。

各级党和政府对类似现象早有关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和通知,严防节日“四风”反弹。比如,海南省纪委下发《关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确保中秋国庆风清气正的通知》中,强调对党员干部要“早提醒、早打招呼”,严守有关纪律要求。各地政府在执行相关规定的过程中既没有手软,也动了不少脑筋,创造了许多办法。比如,重庆市成立了暗访组,在节中选取一天,分别对违规操办宴席、公车私用、公款吃喝进行专项监督,做到全面扫描与精准监督有机结合。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四风”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

必须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总有那么一些人,十分善于见风使舵、闻风而动。一段时间内,他们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一旦自以为有机可乘,则立即死灰复燃,蠢蠢欲动。于是乎,“人情”就成了这些人手中最为理想的挡箭牌。恰逢中秋节、国庆节,不允许联络感情,总是不近人情吧?

以“人情往来”为名,却行利益交换之实,这当然是不能为党纪国法所允许的。平心而论,各地在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没有少下功夫,但总有人企图利用“人情”的暧昧性质大做文章。可见,建立实实在在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节假日“四风”反弹,为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应注意到,各地有关严防节日期间“四风”反弹的通知中均提到一点,即“结合贯彻执行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原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针对“四风”隐形变异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新表现作出了明确的处分规定。如此一来,在节假日期间防止“四风”问题回潮就不仅是对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上的要求,更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让某些抱着侥幸心理,企图利用“人情”蒙混过关者无所遁形。同时,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得到了切实提高,反“四风”的实践成果被转化为长效机制,并得以固化,彻底打消了干部群众心中的顾虑。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人情味的国度之一,我们不必杯弓蛇影,对节假日间的正常人情往来另眼看待。其实,有了严密的制度,才有温暖的人情,只要坚持依法办事,做到“不逾矩”,假日里的欢声笑语就会显得更动人。

(作者系文汇报评论员)

(责编:王楠、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