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治病救人”须解开“思想疙瘩” 

沈道远

2018年09月21日15:3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有位在同级干部中最年轻的同志被处分后,一度认为前途完了,没希望了,变得郁郁寡欢。组织上发现后,经过耐心细致的交心谈心,他终于敞开心扉:没想到组织还要我!我要重新站起来,用行动报答组织。(9月19日《人民日报》)

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指出“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

确实,惩治,惩是为了治,治是根本。“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党的一贯方针,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除了要给予相应的惩处之外,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做好“治病救人”的后半篇文章。

可是,该如何“治病救人”呢?笔者认为,必须首先解开犯错干部的“思想疙瘩”,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宽严相济,帮助他们正视错误,卸下思想包袱,激发他们继续干事创业的热情。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具体该如何巧解干部的“思想疙瘩”呢?

抓早抓小,做好日常提醒谈话。俗话说,“小病不治,大病难医”。可是,一些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犯了小错误,出了小问题,单位或者分管领导往往念及初犯,总是网开一面,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久而久之,给干部造成了“只要我不犯大错,组织就不会处理我”的错误认知。严管才是厚爱。对于干部身上的问题,要发挥好日常提醒谈话的作用,防微杜渐、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千万不能小病拖成大病,养痈遗患。

及时跟进,做好事后关心谈话。有的领导干部受到处分之后,会出现自暴自弃、消极懈怠、怨天尤人等心理问题和消极情绪,在这种关键时候,就需要做好事后关心谈话,进行心理疏导,端正认识。在关心谈话时,要充分尊重被谈话者的话语权,让他们将心中的委屈想法,真实的表露出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劝诫和激励,少些指责和说教,多些建议和鼓励,真诚沟通,真心帮扶,做到“难有帮,诉有应”,进而让更多被处分的干部“知耻而后勇”,立志干出一番事业。

形成机制,做好干部交心谈话。“上医治未病”,不管是日常提醒谈话,还是事后关心谈话,都是错误发生之后的补救行为,而最好的情况则是,避免发生错误。因此,只有制度化、常态化地加强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彼此坦诚交心,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在不断的“红红脸”“出出汗”中,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站位,高标准严要求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思想通,万事通”。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抓住了干部的思想“总开关”,才能从根本上挽救犯错干部,达到“治病救人”的功效。“惩前毖后”彰显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而“治病救人”彰显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温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必须抓牢抓实。

(责编:张恬恬、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