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
2018年09月17日09:1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的机制,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不可否认,一些企事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和使用问题上,由于简单套用管干部的方法管人才,对人才管得过多、过细、过死,导致人才资源不足、活力不强、效益不高,抑制了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在人才引进上,受到身份、编制、职数的限制,致使优秀人才进不来;有的在岗位使用上不能突破陈规,习惯论资历、讲学历、看年龄;有的在薪酬待遇方面没有自主权,只能简单地以工龄、文凭、职称来挂钩定级,与人才的岗位表现和实际业绩联系不够紧密,从而束缚人才的手脚,妨碍人才作用的发挥。
可见,推动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关键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尊重人才自身成长规律,在人才管理模式上去行政化、去“官本位”。注重向企事业单位下放人事权,让其根据自身需求,更多地自主决定人才的选用,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打破编制限制,推行柔性管理,不拘一格选好各类人才。鼓励用人单位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善于运用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引进战略,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向海内外广揽一批专业技能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事实上,人才是推动改革创新的动力,改革创新又激发人才的活力。为人才“松绑”,祛除人才管理行政化,不仅要增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性,而且还要增强用人单位的管理弹性,允许制定更为灵活实用的人才晋升及其薪酬、奖励政策。一方面,逐步取消专业人才的行政级别,根据各类人才个性特点和专业岗位的需要,坚持知人特长、按才上岗、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各类人才集中精力专注专业,立足学术本位,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健全绩效挂钩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完善人才的津贴和奖励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人才创造的效益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报酬,从而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党管人才,不同于党管干部,而要更加注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人才服务上来。只有坚持为人才“松绑",尊重人才成长规津,创新人才培养、流动、评价、使用等机制,为人才施展才华和发挥作用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人才活力和红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