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不妨多几分“清贫” 

李善禹

2018年08月29日15:5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革命烈士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永久丰碑和精神源泉,品读烈士可以汲取前进的力量和做人的智慧。

《清贫》,是党的早期领导人方志敏同志的名篇,每每细读总令人感怀倍深。文中讲到:“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仔细品味,“清贫”二字发人深省。

方志敏笔下的“清贫”,不是自命不凡的清高、不是食不果腹的贫困,而是对物欲的一种淡然与淡泊、对信念的一种坚定与执着、对精神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有哲人讲:“关注物质太多的人,精神便开始匮乏。”正所谓“寡欲可清心”,在物质上坚守“清贫”,才可有余力专注于事业、专心于工作、专诚于未来,勇于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把实干担当刻在心里、甘于把无私奉献融入血脉,念兹在兹的是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前行,所谓利益、欲望、享受、得失自然会看做“浮云”。或许,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而被称为“民族脊梁”的人。

过“清贫”的生活,是共产党人一贯的要求。抗战时期,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劳抗日将士。国民党拨巨资隆重接待陈嘉庚,希望他“感恩图报”,不料却被陈怒斥道:“此等虚浮乏实,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耳。”后来陈嘉庚到了延安,毛泽东留陈嘉庚吃饭,他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陈嘉庚,只是特地上了一味鸡汤。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后来,陈嘉庚在缅甸仰光华侨欢迎会上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揆诸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正是沿着“群众路线”才从血雨腥风中的一叶红舟到劈波斩浪的艨艟巨舰。峥嵘岁月一路走来,无论是井冈山时代朴素的“八角楼”,还是延安昏暗的窑洞,再到西柏坡普通的民居,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才让感情凝在一起、利益连在一起、生命系在一起。“清贫”的生活,表现看是物质上的简朴,实则是精神上的远大。古人讲“君子忧道不忧贫”,“道”既高远,“贫”又有何忧!历史当然会选择共产党。

时值当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中国充满自信。经济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共产党人“清贫洁白”的生活态度不能变、亲民爱民的优良作风不能变、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不能变。但物质丰盈条件下依然保持“清贫”的执政节操不容易,党员干部必须要多读一读党史,“我是谁”的问题要牢记于心;必须要多学一学典范,“为了谁”的问题要谨记于心;必须要到多基层走一走,“依靠谁”的问题要了然于心。唯有如此,才能在民族复兴的路上带领人民“继续前行”。

然而聚焦实际,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的人也有。曾经的刘青山、张子善对革命也颇有贡献,但革命刚一胜利便被“糖衣炮弹”击垮;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住建委原副主任梁安落马后坦言“看到商人吃豪宴、穿名牌、开好车,出手阔绰、生活潇洒”,于是乎“心理渐渐失去平衡”一路走向贪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小官巨贪”典型赵德汉被查后自白“之所以收钱就是因为穷怕了”……凡此种种一言蔽之,党性这根弦儿一旦松了,信念这堵“墙”也就垮了。守不住“清”很容易蜕变成“浊”,忍不住“贫”很容易转化成“贪”,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振聋发聩:“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时代在发展,物欲再横流,作为共产党人也要把精神方位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中定得高一些。坚守信念是为真志士,不忘宗旨方为好干部,如此而言,物质生活上清贫几分又有何妨!

(责编:张恬恬、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