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颜晓峰

2018年08月28日09:5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摘 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创新实践。要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伟大历史创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历史任务、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视野,看待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需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研究等方面整体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域。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系统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程新的伟大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新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新的伟大实践。面对新的使命任务,必须进行从历史到未来、从理论到实践、从全局到局部、从战略到方法的系统深入研究。

一、伟大的历史创举

党的十九大在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阶段的认识成果基础上,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创新实践。

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伟大历史创举的视野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多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实现步骤,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实际相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世界历史的坐标看,是在世界现代化几百年的历程中,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从当代世界的坐标看,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艰难起飞中,从中国国情出发开辟的一条新路,从而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自己的道路,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反映世界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建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有着独特本质、内涵、优势、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经过30多年的奋斗,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世界历史意义不亚于十月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贡献。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历史任务的视野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成功在望、胜利在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先例可以仿照,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新的长征。对于全党和各级干部来说,要像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要求的那样,“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项任务是统一的。只有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回答和解决这些课题,就是现代化的全面建设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深化过程。

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视野看。现代化是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国家出现的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社会结构到社会机制、从社会精神到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转型。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内在的尖锐矛盾,批判了现代化进程中对生产力的破坏和对工人的奴役,同时也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创造出为达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财富和生产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是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改造,是在各个领域创造出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包含着消灭旧式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的全面发展,集体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今天,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呼唤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逐步加深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重大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深入研究这一课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整体推进。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可以说,从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从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憧憬中,就包含着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发展进程造成的深刻矛盾和严重弊病中,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经济规律与人的规律的高度统一,凸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十月革命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各自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或发达阶段,即现代化阶段的目标、标准和途径,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和思想的双重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努力探索,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推进了许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成就。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提出了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巩固的现代化国防。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目标。1964年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伊始开宗明义:“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将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和思想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必然会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域研究。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体系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身就要求现代化的总体性,不能单打独斗。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所构成的,需要总体研究与局部研究相结合,从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研究入手,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探讨。我们党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曾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随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拓展,“四个现代化”显然已不足以囊括现代化的基本领域。因此,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建、国家治理、人的全面发展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特别是提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

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运用数据分析,构建科学模型,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理论是研究的纲和魂,实证研究不能没有理论研究。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对象,对其中的重大问题作出理论说明和论证,从而逐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理论研究越是严谨扎实、深刻彻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就越是全面准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就越是顺利,目标就越是有把握实现。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人类社会历史、社会主义历史、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视野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现代化的历史看,现代化的进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产生了严重的弊端,甚至出现了反现代化的思潮,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这种现象,使现代化更加适合于有利于人的目标、价值与准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结构体系是怎样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怎样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应对哪些重大挑战,抵御哪些重大风险,克服哪些重大阻力,解决哪些重大矛盾;怎样确保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大发展的极好契机。

三、全面的建设领域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域,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层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系统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几个方面是个统一整体,必须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新境界,努力建立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我军使命要求的军事理论。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变化,推进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革命性重塑,实现精干化、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塑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完善和优化武器装备体系结构,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

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历史潮流,代表人类历史现代化发展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大优势,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领导力量,成为擅长现代治理的执政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检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创新中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解放,即人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当人的社会关系成为人自己的共同的关系时,人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人的社会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人类解放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8期)

(责编:任一林、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