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到:

警惕“美篇”上的形式主义

容剑锋 

2018年08月27日14:4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最近去基层调研,街道一位干部在座谈中说,“美篇”竟成了领导督促工作的“指挥棒”和令基层干部头痛的“紧箍咒”。原来,该街道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每天用图文编辑工具——“美篇”记录当天工作,尽量一事一篇、图文并茂,领导据此来了解工作、考核干部,并逐步形成制度。如此一来,工作现场的拍照、记录、写稿以及“美篇”的编辑、审核、推送等就成为了基层干部的又一项日常工作,不少干部为制作“美篇”还经常加班加点。

应当承认,“美篇”等图文编辑工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广泛运用也是形势所趋。通过这些新技术新载体记录工作,既反映工作落实情况,又实现工作“留痕管理”,不失为一种很不错的工作手段。然而,为何却遭受基层干部的“吐槽”呢?其实,其出发点是好的,作为制度设计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执行过程中走了调、变了味,沦为了新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舍本逐末”。一些地方大事小事都编“美篇”,而且并不是把目光和关注点放在工作本身,而是在“美篇”的格式选择、色彩考究、长短取舍和照片的甄别挑选、编辑美化、摆放顺序等方面耗费了大量时间。二是“盲目作秀”。有的干部为了确保“美篇”上有自己的工作照,凡事都要求照相,工作现场俨然成为了拍照留念的“秀场”。有的只是为了“立此存照”,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置工作于不顾,拍完照一哄而散。三是“劳民伤财”。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获得领导青睐,在“美篇”制作包装上“各显神通”“一争高下”,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而且让自己身心疲惫、产生困惑。一些单位还为了制作“美篇”不惜花钱购买服务或者专门设立岗位、增加人手。

追本溯源,这些现象虽然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一方面,上级部门和领导片面强调通过“美篇”看工作、察干部,无形中产生了考核的压力和导向,使在“美篇”上搞“工作留痕”,成为“贯彻落实”“压实责任”“工作主动”等的代名词。然而,“美篇”上的这些“忙碌身影”“丰功伟绩”究竟能多大程度体现工作本身的成效和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则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和领导“偷懒”或者说缺乏务实精神,作风不深入,浮在表面,片面讲究和追求“痕迹”,依赖所谓的“新技术”“新手段”来了解工作,不能在下基层、搞调研上下硬功夫、苦功夫。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久而久之,“美篇”上秀工作这样一种规矩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不要以为“美篇”上的“形式主义”是小事,其背后,从轻的讲,浪费了基层资源,增加了干部负担;往重里讲,磨掉了干部的积极性,削弱了群众的认同感,损害了队伍形象,必须坚决反对。首先要警惕这种形式主义的变种,领导干部带头整改,少一些不必要的“纸上功夫”“表面文章”,尽量为基层干部减负。其次,大兴调研之风,倡导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工作现场、乡语口碑中掌握工作、了解干部。再者,改善考核方式 ,祛除“书面留痕迹”“纸堆里考核”的怪癖,沿着干部工作的足迹跟踪考察、零距离督导。同时,广大基层干部与其将精力用在拍照留痕、编辑“美篇”上,不如集中精力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老百姓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痕迹、最需要的口碑。

“美篇”等图文编辑工具在工作落实、工作督查上的运用,无疑对纠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剑走偏锋甚至过犹不及,就可能走向“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极端,必须引起警惕,防范于未然。

(责编:张恬恬、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