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莫让“我不会”变成不作为的挡箭牌

王莹莹

2018年08月27日14:3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干部遇到难度较大或者自己不想干的工作时,常常以“我不熟悉这块业务,不会做”“我年纪大了,不会弄”为借口,拐着弯儿的“名正言顺”不作为。如若他人追问“不会可以学”,则再以“学不会”彻底给自己盖棺定论,怼得人哑口无言,没有任何反击的余地。

一句“我不会”“学不会”,简单六个字表面上看是干部对学习的不重视、不自觉,实际上背后折射出的是干部对事业的不进取、不努力,对工作的不负责、不担当,是典型的懒政怠政、为官不为表现。“我不会”式干部之所以敢理直气壮“出言不逊”,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思想上生了“蛀虫”,不求工作有业绩,只求能安稳度日,把工作仅仅当成自己的私事,没有放到为群众、为党和国家干事创业的高度上考虑衡量,认为自己不做领导还会安排别人去做,自己做的不好领导也会安排别人来修正,不必事事上心、精益求精;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钻准了现行体制机制对不作为的认定处理缺乏有效手段的空子,即使不作为顶多也就是挨一顿批,被骂一通,只伤得了其皮毛,却伤不及其根本。

“我不会”式的“为官不为”现象看似对工作没有造成恶劣影响,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长时间的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懒作为,犹如慢性病一样,对党员干部思想的侵蚀是一点一滴、逐步渗透的。如若不及时祛除“我不会”式的思想蛀虫,一味任由其发展蔓延,最终将渗透至党员干部内里,进而腐蚀全身,病入膏肓,甚至还有可能感染周边,对党的肌体产生不可挽回的致命后果。同时,党员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领头羊”、万千百姓的“主心骨”。为官从政,就是要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焉有不为之理?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揽权不想担责,要你又有何用?

根治“我不会”式“为官不为”病症,需遵循中医药理,内调外养,双管齐下,方能药到病除。内要调思想。思想上的弊病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要想彻底清除“我不会”式干部的懒政思想也需下足苦功夫。要通过先进典型引导、群众路线教育、身边实例解读等多种形式,在“我不会”式干部周围形成人人愿意干事、人人争相进步的“包围”态势,逐步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进取观,补足理想信念这个精神之“钙”,绝不能为了保住“官帽子”,就“撂挑子”、“守摊子”,更不能甘当作风转变的“钉子户”,而是主动摈弃推诿扯皮、混天熬日式的“懒惰”思想,转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正向攻势,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抖擞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外要养制度。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惩治制度的缺失是造成“我不会”式干部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的关键因素。要通过惩治制度的健全完善,念好“为官不为”的“紧箍咒”,让“懒政”“慢政”行为无处遁形。在查处上要主动出击,通过公布举报渠道,发动群众自发举报办事拖拉、“踢皮球”“庸懒散”等“为官不为”行为;纪检部门要经常性奔赴一线岗位,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群众关注的重点事项,通过跟踪办事、模拟办事、走访调查等方式,主动查处“为官不为”;年终要通过“公述民评”考核,对党员干部作风情况进行“年终考”,考评结果不达标严肃问责,倒逼干部抓好作风建设,杜绝“为官不为”。在惩治上要严肃问责,根据“为官不为”行为情节大小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警告、取消年终评优等严肃处理,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启动“一案双查”程序,既严肃追究“为官不为”当事人责任,又严肃追究单位领导主体责任,让“为官不为”付出巨大代价,达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教育一批”的良好效果。

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面对改革攻坚的浪潮,党员干部当以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精神践行“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要求,切实体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最佳状态,恪尽职守、动真碰硬、善谋勇为、力解民忧,靠实干担当赢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汲取披荆斩棘的强大能量。

(责编:张恬恬、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