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伯冲
2018年08月08日10:28 来源:学习时报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军在虎门、广州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交战,入侵的英军士兵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起前装燧发滑膛枪,有的还会操作火炮,而清军只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另一半仍然手执弓箭。是清军装备不起这些先进武器吗?否也。史籍有载: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20年,大清帝国的年总产值已占世界总份额的32.9%。原来,在天朝大国中沉睡的清军不愿意放弃弓箭这个看家本领和当年夺取天下的法宝。清军在这场战争中败得实在不合规律、败得实在不合常识、败得实在匪夷所思,不仅执箭的士兵就这样死在众所周知的史书里,而且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大拐点。
善用弓箭,是清军这个来自于游牧民族的一种“胎里带”的技能,但他们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太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了,压根儿没有意识到社会一直在发生着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最终将他们往昔的“成功”沦为失败之母。白驹过隙、光阴荏苒。作为历史的后人,如何对待前人的成功经验,实质上是对我们思维方式和治理能力的实际检验。
成功的道路是一样的,而脚步是不一的。许多人兴许都有过登山的经历,当你登上巅峰回眸一望,其实大家都走的是一条道,但每个人的脚步是不一样的。从哲学层面上讲,登山的道路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每个人的脚步是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是大家共同面临的矛盾的共同点,但具体到每个人的脚步,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有其不可复制的特殊性,也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哲学自从在古希腊诞生起就建立起一种主客观两分的认识框架或方法。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而存在的现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但二者又有差别和矛盾。而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质及其基本发展方向,现象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本质;本质由事物内部矛盾构成,是比较单一、稳定、深刻的东西,靠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丰富、多变、表面的东西,用感官即能感知。诚然,历史上许多成功经验的产生,既是当时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有它自身本质的特殊因素,有的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极端的经验主义有时极有魅力,可惜时间不愿意与它站在一起。无数的史实雄辩地证明,面对过去成功经验教条般地死抱不放,最终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
过去的船不一定摆得了今天的渡。对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应当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切不可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而照搬照用具体做法。就像几十年前用于渡河的小船,今天未必再能进行摆渡,因为河床、码头、水流量等都可能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新陈代谢的性质。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过去、现在、将来,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里有一则故事,也许是如何对待过去经验的最好的诠释。有一群猴子住在山脚下的树林里,聪明的猴子阿三就是其中的一员。有一天,阿三和几只猴子一起爬到了半山腰,发现来这里采野果的动物比山脚的树林里要少得多,便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阿三习惯性地向山的更高处攀登,当来到了山顶时一看,这里只有零零星星的几棵雪松。此时,阿三因精疲力竭而倒下了,很快饿死于山巅的积雪里。这个寓言是“思路决定出路”的最佳佐证,也是理解对任何事物需要准确把握的最佳个案。从哲学上讲,它提出了历史隐而不见的要素,经验主义害死人啊,能活下来的都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莫踩“成功反被成功误”的雷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有一个度的规定性。这种度的规定性实际上对能动关系的双方来说,就是主体行为的边界,超出度的范围,所能动的事物就会走向对立的反面。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照搬照抄过去经验导致事倍功半或者彻底失败的事儿,根本的原因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惹的祸。对过去成功经验的应用、强项的发挥,仅仅从经验的层次上是无法达到对现实事物发展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必须过渡到对事物认识的理论层次,意识才能接触到事物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要防止踩入“成功反被成功误”的雷区,关键在于思维的正确与否。然而,要获得正确的思维,就得接受某种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对过去一切成功的经验都必须按照批判继承的总原则,从本质上分清利害、权衡时宜,然后针对其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特殊文化形态,采取具体的不同方法来加以分析、取舍、改造,做到运用不照搬、创新不离魂,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科学的态度就是既把握其成功的精髓,同时因时而变、因时制宜、因时而进、因时发力,做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而且能够高瞻远瞩,在看到今天的同时,看到明天与后天,做出与现在相衔接,又与未来相匹配的正确决断。这就需要我们要真正按照党的十九大指出的那样,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