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年轻干部要多到基层“墩墩苗”

陈力方

2018年07月10日09:52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年轻干部要多到基层“墩墩苗”

  “帮我们村弄了个土鸡养殖场,刚从河北订鸡苗回来。”上周末,笔者一位省直机关的朋友发微信说。作为一名第一书记,他的微信朋友圈说的都是村里的大事小情。近两年来,人们发现周围有些朋友不一样了,他们不是在村里,就是在去村里的路上,有着跑不完的项目,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劲,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第一书记。目前,山西省有一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像散开的满天星,在三晋大地上闪烁着光和热。而艰苦扎实的基层实践,也以丰富的养分给了他们巨大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20个字理解容易,践行却难。许多年轻干部考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后,有的庸庸碌碌,慢慢被磨平了棱角;有的自视清高,慢慢变得不接地气;有的眼界狭小,总是想着一己之私。信念、服务、务实、担当,这些词就像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过嘴过耳却不过心。笔者采访过一位第一书记,她推心置腹地说:“以前上班喝茶下班瑜伽,可自从当上第一书记常驻村里后,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发自真心要为老百姓做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诚哉斯言,基层才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最好土壤。

  基层直面群众,激发了年轻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找回了工作的初心。年轻干部初入职场,许多人找不见群众在哪里,或者眼睛里根本就没有群众。而一旦下到基层,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群众,每天耳闻目睹的都是群众的苦、群众的难、群众的期盼。一位从上海回到永和县当第一书记的年轻人,当老百姓给他端上一碗白糖拌米饭时,他被这份朴素的乡情深深打动,谱写了“我的青春我的村”的生动故事。许多第一书记说:“到了村里后就没别的想法了,就是一门心思想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年轻干部下到基层,走到群众中去,才真正感受到了初心的炽热。

  基层直面问题,促使年轻干部变得更务实。“这两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两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务实,以后再不会好高骛远,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一位三甲医院下派的第一书记如是说。基层的问题很真实,没有一层一层的过滤,也没有一层一层的递减。有什么样的资源?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可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以什么方法和群众沟通?每一件事情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都是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不周全,就可能掉链子。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基层就是锤炼干部本领最好的课堂。

  基层直面真实,引发年轻干部更多思考。以前习惯了层层发文、检查、下任务,而下到基层后,许多年轻干部自己学会了统计分析,深入思考。一位第一书记对自己所在的扶贫村做过详细的统计分析,无数个“为什么”在她心里撞击。为什么项目、技术、资金都到位了,可21个拱棚却只能种出12个?为什么一个中心校包括20个自然村,却只能招收几十个孩子?为什么一些村民们见了驻村工作队总是习惯地问:“又给我们发啥呀?”她甚至搬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试图从中寻找启示。像她一样沉下心来、思考发问的第一书记很多,人口如何回流?乡贤如何赋能?内生动力如何激发?当知识和实践碰撞后,总会迸发出无数火花,而总有一朵会照亮一个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巧妙地比喻:“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而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基层一线,就是“墩苗”最好的土壤,就是年轻干部砥砺品质、提高本领的最好途径。第一书记的实践证明,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基层需要年轻人,基层也成就年轻人,好干部到基层一线去,好干部从基层一线来,让基层成为干部的战场与考场。

(责编:任佳晖、程宏毅)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