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锐 刘晓玲
2018年07月03日13:37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发展的应然性命题,为跨界文化交往提供了新场域。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才能更好地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自信的成熟离不开文化的跨界交往。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深入思考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世界走向何方”给出了“中国方案”,也为自身文化自信走向真正的成熟提供了契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政党文化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崛起与复兴进程中对人类未来发展作出的现实理解和价值判断。该理念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其价值核心是“共同”发展和进步。它不仅以全新的视角明确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使命的历史担当。
“政党文化自信”是政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信心,是基于理性认知基础上对自身文化内涵、特质、价值及生命的积极肯定和坚定信念,是文化自觉的延续和升华、超越和创新,是政党以更加自信、主动和开放的精神风貌对待自身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态度,是一种自信的文化理念或文化观的传递与体现。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功,不仅构筑起了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石”,更为自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给世界奉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因此,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以超乎寻常的理论勇气和文化自信,才能在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赢得主动,才能使世界人民对其执政能力更加信服,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世界领舞者”的使命。
文化交往语境中的文化自我认知
在文化跨界交往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所具备的客观清醒的理解、认知和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实践的理性表达和精神凝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不懈探索,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要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化精神展示出来,在彰显中国文化底气和亲和力的同时,更为“我们”这个概念奠定底蕴。
革命文化凝聚着党和革命群众独特的思想风貌,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骨气所在。革命文化体现了历史印证、精神传承和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有机统一。当下,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弘扬党的革命历史文化传统,要“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同时,我们还要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用革命精神滋养思想、激励行为,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为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生态注入生机,为历练党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搭建好精神落脚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部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发展道路在不断探索与变革基础上创新性的理论反映和表现,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充满了自信。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到统筹兼顾、社会和谐;从“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带领人民提出的每个目标无不诠释着国家、社会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无不透射出我们文化内核中特有的开创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政党文化自信实现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必然会面对异质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此,党必须时刻保持文化危机意识,带领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文化领导权得以巩固,才能确保我们前进的旗帜和方向。
首先,坚持主流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起到了凝聚人心、支持政权、助推发展、规范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党应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自信摆在战略位置,夯实走向文化强国的价值观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才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坚守初心、保持本色,才能取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其次,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自信的生命。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具有强大凝聚力,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自我觉醒、扬弃和革新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其价值才不断被体现、被认同,党和人民才对它越来越自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党应带领人民大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努力培育民族新文化,展示新的时代风貌;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努力开创未来世界文化的新境界。
第三,展现开放包容的姿态。党的文化自信不仅通过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来体现,更通过它的包容性来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党必须带领人民以开放包容、高度自信的姿态,推进中国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创新与发展,在“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昂扬风貌展示出来的同时,在显示自身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更要积极地吸纳海外优秀文化,在融通中外中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
第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交流的潜在语境是异质文化的彼此浸染与渗透,而文化自信则源自于我们在异质文化交往中对自身文化特质的认知和认同进而产生的坚定信心和维护。我们要充分认识开放交流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在文化自信中推进文化的对外交流并确保文化安全。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此情况下,我们的文化随时面临被消磨、被侵害的危险,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国家文化安全观,守护好、维护好我们文化的“中国特色”,我们的文化自信才有“根”,才有“本”。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7期)
相关专题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