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锴
2018年07月02日08: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的宪法学研究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走向繁荣,与1982年宪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部宪法制定后又经历若干次修正,每一次都带来宪法学研究的新发展。比如,宪法中关于经济体制的诸多修改,引发宪法学界有关经济与宪法之间关系的研究。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不仅引发了有关法治的大量讨论,也为部门宪法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2004年人权条款入宪,使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宪法学研究的重点。
宪法学是一种需要契合本国宪法制度、解决本国现实问题的学问,必须以本国的宪法文本及其引领的本土实践为指引。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正,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以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契机,宪法学研究势必出现新一轮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深化拓展。中国宪法学迎来繁荣兴盛的重大机遇期,宪法学研究者必须抓往历史机遇,在学科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有所作为。
加强对宪法序言和总纲条款的研究。宪法序言和总纲条款是我国宪法社会主义特色的突出和集中体现。无论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还是国体、政体乃至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任务,都在序言和总纲部分有所体现。落实和贯彻宪法序言和总纲条款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内容。以往对宪法序言和总纲条款的研究并不充分,一些人对宪法序言和总纲条款法律效力的实现方式缺乏深入认识。比如,本次宪法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加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这就是对宪法总纲条款发挥法律效力的具体落实。类似这样的实现宪法“倡导”任务的法治实践,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研究。
加强对国家机构的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机构作为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国家治理的主要部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但以往我国宪法学对于国家机构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方面,还未能充分揭示权力配置的科学原理。比如,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对于哪些权力应当分工、哪些权力应当合一,宪法学需要在学理上深入探讨。在实践方面,当下的宪法学还缺乏对各种国家权力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比如,如何运用法治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激发公职人员积极性、主动性,防止懒政、怠政,对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宪法中国家机构组织规范的有效贯彻。
加强对落实公民基本权利的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大量的公民基本权利,比如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障权等等。这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重要特征,关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过去宪法学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研究侧重于自由等方面权利的研究,强调国家对公民自由的不干涉义务,但对公民基本权利具体实现方式的研究不足。在理论上对这一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落实公民基本权利,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合宪性审查研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是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宪法监督、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机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合宪性审查对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中央权威、构建和谐统一的国家权力体系尤为重要。宪法修正案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修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增加了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等职责。推动这一制度建立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审查建议筛选机制、内容、程序的研究,通过设置案件性、裁判关联性、直接利害关系人、穷尽一切法律救济等要件,推动这一制度更好发挥作用。
加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宪法本质上是国家法。国家作为一个由主权、领土和公民构成的组织体,它的存在也对其他国家具有法律意义。国家对外关系方针不仅构成一国的外交政策,也往往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宪法学研究的视角仅局限于国内,忽视了国家对外法律关系的研究。宪法修正案确认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宪法学可以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宪法效力的研究,推动将其贯彻到我国相关立法和国际条约的批准之中,让宪法学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助力。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02日 16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