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忠民
2018年06月25日16:29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基点,纵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深厚的内在逻辑、历史必然与现实呼唤,既勾勒出中华民族救亡求索与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的历史际会,又折射出中华民族富强征程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前行,同时还尽显中华民族复兴新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互生共融。
一、中华民族救亡求索与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的历史际会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不仅伟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几何时,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车轮缓慢下来、停滞下来,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气息弥漫在九州大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西方列强用侵略的铁蹄打开了中国国门,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它们的半殖民地,中华文明从世界文明的高峰跌至谷底,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但是,从遭受列强侵略的第一天起,中华优秀儿女便奋起反抗、发愤图强,不同社会集团和政治派别相继尝试了种种救亡图存的做法,于是便有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救国方案及其活动,但均告失败。直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危亡态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五四”一代中华儿女当中,一些先进分子率先觉悟,接过了这个伟大的思想武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上海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楼房中,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运动找到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个开天辟地的时间点,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起点。
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寻找到科学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东方寻找到其历史民族,其实辩证地来看,这是互相的寻找,是互为因果。一方面,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强烈愿望,驱使她迫切寻找一种伟大的思想、伟大的道路作为导引。于是,通过十月革命,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确,这期间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没有在中国掀起巨大反响,如果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热忱学习宣传,如果青年毛泽东没有恰好读到《共产党宣言》文本而服膺马克思主义,甚至于我们还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凭借丰富斗争经验而果断提议党的一大转移至嘉兴南湖红船上等等,那么,也许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这整个历史进程就要曲折漫长得多。但是另一方面,尽管上述偶然因素影响着国人对道路的寻找,我们终究可以明确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通过《共产党宣言》,通过十月革命,已经向人类撒播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种子,这个种子在古老的东方国度里找到了契合的土壤,这个真理在中华的志士仁人中找到了现实的主体,由此,科学理论的力量就必然化作中国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其中有着科学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也是中华民族苦苦探寻救亡图存伟大斗争的内在需要,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是我们解码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逻辑,解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二、中华民族富强征程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前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阐明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普遍真理,但是到了中国这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如何把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巨大挑战,由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探寻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
第一,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关于革命的性质、任务的基本界定本土化、民族化,从理论上解决一个东方国家如何夺取政权的难题。要破除思想固着和理论教条,从实际出发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理论,充分了解把握中国的发展阶段、阶级格局、时政态势等情况,找出革命的现实力量,即由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农民和其他革命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要解决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具体路径与方法,把科学理论化作党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化作具体鲜活的实践,实现大众化、现实化。尤其是将工人运动、城市工作和农村土地革命相结合,革命的重点是要深入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红色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第三,要协调好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苏联“老大哥”的关系,这里面有一个非常艰巨的组织任务,就是如何既服从共产国际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又能够针对中国现实、残酷、复杂的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具体制定出适合我们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特殊的结构这“三特”的中国道路。
1949年之后,由于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围堵封锁,以及后来中苏论战直至中苏友好关系的破裂,加之中国自身基础条件限制和主观认识的不足,使得中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十分艰辛。一方面,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基本布局和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初步工业化素质能力的劳动者大军,然而另一方面,在改善和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难题。“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果断将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种伟大的转折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引中国人民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直至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功,它改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它体现出,社会主义除了首先作为摧枯拉朽的巨大革命力量,除了对旧的、腐朽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的破坏性,社会主义更意味着通过提高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然后建立配置资源有效的体制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社会主义可以释放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力水平,在创造文化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方面真正超越资本主义。
三、历史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脉动
党的十九大最大的成果,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透视,新思想的提出既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积极理论回应,也是对新时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中国所具有的新的历史和时代定位的精准把握。新思想的提出,更是为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新的伟大征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就是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在完成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强起来;其世界历史尺度上的逻辑进程,就是迈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步伐,就是要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以来、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以来的基础上,拉开了新的伟大斗争的序幕。因此,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来透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架构与步伐:就是要在历史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传承脉动;就是要在空间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交互联动;就是要在理论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机活力;就是要在实践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矛盾张力。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最强劲的历史脉动,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心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记忆与自信、自强的普遍精神,它一次又一次地支撑着我们的中华民族走过艰难险阻,战胜内外敌人,这种伟大的历史记忆与普遍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葆强劲历史脉动的重要历史动因。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苦难深渊,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最为痛苦的历史记忆,却也由此愈加淬炼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伟大抗争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中华民族开启了一个多世纪救亡图存探寻真理的漫漫心路历程与反抗侵略浴血奋战的曲折实践历程。中国人民寻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并使其中国化,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有着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前提,并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形成了现实性的历史原点。这个原点上的正确选择,是与中国民族自身的生死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由此所生发出的历史脉动是那么的铿锵有力,是那么的感人肺腑,是那么的真真切切,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踏上了一条伟大、光荣、正确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富裕中国,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大中国,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沿着这条道路不断趋于实现。第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30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三大历史脉动,最终汇聚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劲的时代旋律。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着手解决“挨打”问题,完成了“建国论”,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手解决“挨饿”问题,完成了“富国论”,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要在彻底解决“挨打”、“挨饿”问题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去解决“挨骂”的问题,要谱写中国社会主义壮丽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强国论”。第三,新思想奏响了新时代伟大历史脉动的高歌,它既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回响,又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抗争的精神绵延,更是中华民族迈向民富国强复兴局面的前进号角。这一伟大的历史脉动,既有中华民族历经灿烂辉煌、衰落危机又重新振奋的历史记忆、普遍精神,又由此上升为一种鲜活的思想活力,落实到我们伟大的民族铭记过去、奋战当下的实践步伐,同时还是我们展望前途、开拓进取的未来起点。
四、空间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动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层层递进,设定好其空间坐标。第一,就是要梳理好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如何设定一国范围内治国理政的空间坐标。中国共产党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整个国家团结一致奔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领导整个社会协调有序奔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领导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奔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而,需要有机地链接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出空间坐标的定向、定位、协调功能。第二,从更大的空间视域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坐标,就是要有效地协调好中国与世界的地域空间关系。解决国内问题,需要有世界眼光,解决国际问题,也需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我们要下好国内国际的“一盘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世界已经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用这种眼光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地域空间,我们就必须要注重中国与世界双向的联动反应、辐射效应。我们既要看到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形势的变化给国内所造成的种种影响,更要看到我们国内五位一体治国理政的实践和做法对我们外交格局、友邻关系的影响。当今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给世界各国带来联动辐射,架构好中国与世界整体,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互惠、共赢、共荣的互动关系,以获取中华民族发展的有利国际空间。第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坐标来看,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跳出中国仅仅作为直接当事方的狭隘事务范围,中国参与、协调、处理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我们要牢记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及外交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为我们扎实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打下扎实有效的基础,同时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既要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又要保持自身国家独立的路径借鉴。并且,同样重要的是,我国继2010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之后,随着近年来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我们作为新兴经济体和最为强劲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关系。在当今国际舞台中,我们要站稳我们的脚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更应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话语权威的打造,并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文化乃至于军事外交等规则的制定与维护,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我们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伟大过程中,应当积极、系统、全面地探索,以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帮助全球治理摆脱现有的“三失”困境:失序、失灵、失效,积极引领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有效抵制消解各种各样的“逆全球化”思潮和举动,与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重新构建全球治理的新体系、新秩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我们新的应有贡献,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的青春活力。由此成为助推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全球治理新秩序新格局的建构者和引领新型全球化正确发展方向的领导者。第四,世界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以来,国际的局势风云变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对峙态势不复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落入低谷。然而,随着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新的积累和爆发,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劲有力的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反差,世界人民愈来愈重新燃起了对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希望和信心。如果说积弱积贫的中国为了救亡图存寻找到马列主义,发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伟大的真理,那么今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局势同样有一条伟大的真理,它正在昭示着人们只有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救社会主义”,即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人类对于更为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提供中国方案。
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我们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应具有国际的担当,勇敢地推进国际主义的担当。如果说十月革命以后苏联面临着一个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的重大抉择,并通过列宁、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伟大创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初步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尽管留下了不少遗憾和缺陷,但是它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那么,当今的中国同样也亟待思考,我们在扎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如何回应那些想要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想要学习中国发展道路的人们?我们需要提供思想理论的帮助和实践的支持,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低谷中走出来并逐步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我们应有的帮助并做出应有贡献。
五、实践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张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鲜活实践,还具有实践的整体性,就是要完整系统地把握我党从成立之初就一以贯之地在共产主义最高纲领之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革命实践的逻辑步伐,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向。发掘提炼这种实践整体性,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必须要通过伟大斗争,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伟大工程为保证,因此,要协调好“四个伟大”之间的整体关系,找出这种整体性的内在贯穿线索。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他用伟大的“社会革命”这个主题关键词作为了整体性的统摄范畴。第二,在伟大的社会革命当中,首先进行的当然是批判、否定、破坏性的工作,但我们就要协调好批判与积极建构之间的关系。在今天,我们仍然要保有批判的武器,批判歪曲诋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并且要保有武器的批判,批判腐败黑恶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等的内部威胁,批判国际上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颠覆破坏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图谋和行动。但与此同时,我们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以实干苦干为要,要在“四个全面”实践当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构,扎紧制度的笼子,有效抵御风险。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发展实践事业本身的内在动力。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在更高层次上确证了、包含了历史上的既有实践成果,也就是说,辩证地扬弃了它们。同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最终将会在两个百年目标实现,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所以我们要在“四个伟大”的实践新步伐中,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推进中,不断确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把它推向前进,走向更新时代的更丰富形态。
六、理论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来透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架构与步伐,解码新时代,最终要求我们将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统摄于理论整体性之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真谛。
第一,通过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研究,构建呈现出习近平新思想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揭示出理论内涵并构建完整的逻辑架构,以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任务,以完成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总结任务,由此完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70年以来一脉相承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提升任务。紧紧把握理论整体性,才能辩证地、历史地、现实地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梳理其内在的有机整体组成部分,把生发的具体的历史发展与现实作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也就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精神和整个思想体系,对于它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原理,我们都要历史地、普遍联系地加以考察,考察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传承、实践指向。第二,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整体性,就要系统地总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意识和主题线索: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江泽民沿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并由其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结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明确地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问题的世代流变,就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层逻辑,需要我们提炼总结。第三,我们要系统完整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应当从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发展的全貌来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领会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最新发展,并由此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看,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与空间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发展的美好新时代,新思想在这种结合和统一当中展现出生命活力,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解决新矛盾而完成新使命、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总体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首尾的一根红线,就是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几近百年奋斗,终于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伟大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文化历史条件和当代中国各族人民要求。深入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既是我们深刻领会贯彻党的十九大所提出来的党的思想政策方针路线与政策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也是我们不断推进和发展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与重要视角。
七、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共融互生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炼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鼓舞起了13亿中华儿女发愤图强的志气和开拓进取的勇气,并由此带动着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外交等各方面事业。特别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命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走向新一个更高的阶段。
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围绕中国的治国理政,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意识为抓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由此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科学理论体系当中,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总目标,科学界定“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推进“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布局,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获得了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例如进行大国外交、处理邻国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确立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强国的外交形象。第二,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大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坚信与发展、创新相互结合在一起,不走老路、邪路而要走正路,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康庄正道,同时又能与时俱进,然后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成果、新境界,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五个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以“建国论”解决了挨打问题,邓小平理论以“富国论”解决了挨饿问题,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强国论”解决了挨骂问题,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今理论与实践当中最鲜活的体现。也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新阶段的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念,并赋予这一伟大理念实现的载体、平台和路径。其一,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面临所谓“一国建成”与“世界革命”之间的矛盾张力。苏联在一国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极大推动和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然而也留下了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败笔与困境。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我们同样也面临着“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张力,我们甚至还要处理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一个“地球村”的情况下,如何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出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面对着这种挑战和难题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回答。其二,在搞好自身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之后,要向全世界有力地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有力地回应来自资本主义的攻击,就必须要提出自己的完整、系统、有说服力的理论,并加以具体的实践。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由此应运而生,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及初步实施,包括与之相匹配的“一带一路”等倡议和实践的有效推进,愈来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全面地展现在世界面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既要迅速发展又能够坚持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展示出汉语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无穷的理论和实践魅力,又给世界人民对更为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三,中华文明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之上,会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各国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搭便车”“搭快车”的良好机遇,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同时成为各国蓬勃发展、共同进步的世界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因而就会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象征与引领。
相关专题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