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肖伟光:每日努力一点点

肖伟光

2018年06月25日13: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之一。我们普通读书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应当以什么样的途径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并尽可能辐射到亲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圣人有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不离人伦日用而行道,这是圣人之道可大可久的群众基础所在,也是中华大道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内生特质之一——只有融入生活,将生活场域化为修行道场,时时克己复礼,处处修己安人,事事明明德,此道方能拥有强大生命力并化为日用而不自知的民族文化基因,潜移默化之中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品格。

道理谁都懂,关键在行动。不揣浅陋,以自身经历为例来说明。2001年开始,我基本上每日坚持晨跑锻炼加晨读四书。每日跑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冰城日日坚持。到读硕士时,知道有北京国际马拉松,遂参与。正式参与前,接受同学建议,先试试看自己有无长跑资质。一个秋夜,在清华西操场,晚上9点到11点,整整2小时、120分钟,3分钟一圈,整整40圈、16千米,跑完面不改色心不加快跳。这才发现,自己居然如此能跑!这就是我坚持了12年的日课,也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成果之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做应当做的事,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上天是不会亏待的。朱子《格物补传》说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蓦然欣喜发现,自己已经破茧成蝶。在此之前,急不得。因为,“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是生命”,这就需要“日新其德”,需要绵密做工夫。窃以为,没有十年以上的工夫,很难说对一件事情真的有诚意。

朱子有云:“日日做工夫,日日有长进。”积跬步以致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每日努力一点点还是每日倦怠一点点,天长日久就会拉开巨大的鸿沟。有史为证。曾国藩曾是梁启超、毛泽东的共同偶像,被誉为千古完人。然而,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圣贤,三十岁之前却是一个好色、嗜烟、不思进取的颓废青年。那他是如何痛定思痛、扭转乾坤而从旧我变为新我、开创家族百年荣耀基业的呢?在三十一岁那年,他给自己定下了每日十二条必修课。日课十二条成为他每日修身、终生精进的不二法门。日课十二条包括早起、静坐、读史、写字等,即便在戎马倥偬的时候,他也坚持了下来。有了如此定力,就有了通向大智慧的桥梁。

德不孤,必有邻。笔者身边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巧用网络时代的便利,以四书五经为学习内容,以“一日不读,一日不食”的日课为方式,以“待人以诚、执事以敬、持之以恒”为学风,组织微信群打卡学习,形成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网络课堂——亲范学堂,鼓励全家共读、一起日课,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堂在线上成立了“《尚书》群”“《周易》群”“《诗经》群”,从2015年2月截至2018年5月4日,日课模式已不间断坚持1141天,共开展线下会讲、雅集17次,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组织形式包括线上和线下,大家一起形成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营造了好学向上的网络环境,在交流中相互激励坚持,共同成长。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丰富,只要坚持“每日努力一点点”,我们心中的文化幼苗一定能茁壮成长。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记者。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校友导师,贵州师范大学知行国学社学术导师。)

(责编:孙爽、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