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多甜少辣”的谈话批评要不得

黄诘云

2018年06月07日08: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前不久,一位领导干部无奈地说,现在开展谈话批评不好拿捏,说轻了不顶用,说重了得罪人,搞不好会造成个人恩怨。这种想法,着实要不得。(6月5日 《人民日报》)

“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语出王粲《仿连珠》。大意是说,善于听取直率批评,就能及时改正错误。的确,禁微则易,救末者难。问题萌芽之际,若有人咬耳扯袖,好同志或许就不会沦为阶下囚;错误出现之时,若有人厉声呵斥,好公仆也许就不会变成过街鼠。如此说来,无论是动真碰硬的谈话,抑或是触及灵魂的提醒,“辣味”直言即是不折不扣的关照。所谓“严是爱、宽是害”,便是此理。

揆诸现实,谈话走过场、批评装样子的现象,仍有残留。有的避实就虚,日常提醒论事不论人,用“有的干部”取代指名道姓,缺乏针对性;思想交锋隔靴而搔痒,用普遍现象替换实际问题,缺失具体性。有的避重就轻,讲问题时蜻蜓点水,尽说无关痛痒的空话套话,毫无诚意可言;讲成绩时夸夸其谈,溢满天花乱坠的甜俗之味,全是骄奢习气。有的避里就表,内容停留在肤浅层面上,充斥满腹牢骚的酸味,未能触及痛处;建议会上不说会后乱说,暗藏不敢担当的心机,难以直击要害。其结果,注定“百病缠身”,且于泥沼里越陷越深。

有些党员干部开展谈话批评“甜味”重、“辣味”少,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惹得祸。一方面,只愿栽花、不愿挑刺的思想作怪。批评上级怕失宠、批评同级怕失信、批评下级怕失票,便在“尺度”上下功夫,力求对上完美交差、对下和气交往,形成皆大欢喜的局面。另一方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使然。反正各人自扫门前雪,谁管他人瓦上霜?倒不如信奉“逢人且说三分话”的庸俗哲学,当个奉承迎合的讨好派、做个明哲保身的旁观者。

俗话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作为党员干部,要端正谈话批评的态度,克服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作风,避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老好人”现象,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实打实地查找问题,走出遮丑护短、一团和气的形式怪圈;要把握谈话批评的尺度,拒绝无中生有、颠倒黑白的“扣帽子”做法,摒弃借机泄愤、落井下石的“打棍子”行为,只讲团结不搞分裂、只讲政治不顾私情,营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松环境;要保证谈话批评的深度,坚持言之确凿、恰到好处的“唱红脸”原则,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正能量”方式,既戳痛处也找差距、既揭伤疤也促警醒,激发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思想共鸣。惟其如此,才能将谈话批评内化为成长的养料、外化为自律的戒尺,真正发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效。

当然,思想自觉不能少,制度药方亦不可缺。一来,调整制度设计,完善保障机制,营造敢于批评的氛围、打造平等讨论的环境,扭转“讲真话遭殃、说假话吃糖”的歪风。二来,立足日常提醒,强化监督管理,畅通渠道揭盖子、广泛征集真声音、搭建平台晒毛病,让作风之弊纤毫毕现、令行为之垢无处藏身。三来,明确纪律导向,提高问责力度,及早纠正苗头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清单,彻底消除侥幸心理,以防小错误酿成大祸害。

人非圣贤孰无过,善听批评少犯错;咬耳扯袖 “辣味”足,殷殷直言是爱护。面对缺点与错误,还需以敢于开刀的无畏主义、用动真碰硬的钉子精神,将谈话谈深谈透、把批评落细落小。要知道,相比抬轿子、唱赞歌,红红脸、出出汗终有意义得多。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