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给群众办事不能“挤牙膏”

宋云涛

2018年05月30日14: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近日,听一位农村老人讲起遇到的“糟心事”:前年办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因费用太高没办成。今年竟发现农村养老保险也没恢复,已经一年多没发养老金了。跑了好多趟没结果,打政府热线才帮助恢复了保险,但两千多元的养老金却补不了,没办法只能再向上级反映。为什么给老百姓办事像“挤牙膏”一样,上边不压着就办不了呢?

老人的话让人脸红、心痛,也从一个侧面撕开了当前干部作风状况的一道“口子”,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工作中的一些弊病:群众遇到困难,满怀信任找上门来,有关部门不去尽力想办法解决,而是一遇到矛盾就退缩,看似“门好进、脸好看”,但“事仍然难办”,或是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让群众碰“软钉子”;或是责任外推、矛盾上交,让群众“被上访”。等到上级关注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找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这种不敢担当、被动作为的“挤牙膏式”作风,俨然成为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新衙门作风”。

联想到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访不信法”等不正常现象,与基层这种“挤牙膏式”作风有很大关系。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不敢担当、怕惹麻烦,对本身并不复杂的问题,回避矛盾、躲避群众,贻误了解决良机;有的怕担责任,对职责范围内工作该决策的不决策、该拍板的不拍板,坐等上级下指示、出办法。殊不知,与群众的迫切需要相比,这种被动处理方式时间长、成本高、效果差,群众也不会买帐。长此以往,怎能不让群众寒心、失望呢?

剖析这种“挤牙膏式”作风的根源,还是“为官不为”在作怪。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曾给“为官不为”精准画像: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官不为”的严重危害性。他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给“为官不为”者敲响了勤政警钟。

有问题不可怕,关键在于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种种“挤牙膏式”作风,折射出的是思想上的“懒惰”,能力上的欠缺,这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在了党和人民中间,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首先要澄清思想观念,弄明白“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立好政德,积极工作。其次要强化教育培训,解决好“能力不足”问题,提升攻坚克难本领。再次要严肃问责追究,严惩庸政懒政怠政,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还要强化正向激励,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既守纪律讲规矩,又敢担当干事业。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适逢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这犹如一针“强心剂”,激励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创新创业求实绩,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不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