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延军
2018年05月22日10:16 来源:新华日报
作为思想巨匠和时代伟人,马克思所留下的遗产值得后人认真汲取。当前,阅读马克思,不仅要研读他的文本,而且要读懂他的实践和追求。
要阅读马克思“批判”的锐气,更要阅读马克思“呼唤”的担当。马克思的思想阐发,以批判精神著称于世。他的语言和文字,如同一支支投枪和匕首,义无反顾地刺向错误的思想、陈旧的制度、不公的现实。从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起,马克思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是这一意识使马克思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十分深沉并富有远虑,能从风平浪静中洞察到潜在的危机和方向。这种博大凝重的“忧患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它所激发的是人们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是促使人们在危机中不断完善自我的希望和动力。它以理想的名义责问现实,但却不是以理想诋毁和代替现实;它表面上是对现实的警惕、戒惧甚至责问,但内在里却是沉毅地对待社会人生的一种理智的、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它常常表现为一种批判和反对,但更多的却是出于一种继承和建构。正如马克思所言,是“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因此,千万不能将这种“忧患意识”形而上学地理解和贯彻为“忧患主义”,否则就会消解一切现实存在,就会否定生活本身。
要阅读马克思“判断”的卓见,更要阅读马克思“洞察”的眼光。马克思一生涉猎领域广泛、著就了百科全书式的经典。正如恩格斯深情回顾的,除了著名的“两大发现”,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阅读马克思,当然应该追随他的目光,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各个领域的创见,而不是分立、割裂、肢解他的思想。这也正是近年来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的原因和意义所在。与其说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是那些关注点以及具体的卓越判断,毋宁说是他为我们示范了应该在什么层次上以及应该如何关注和判断这些问题;与其说他更多看到了现实社会的“如是性”,毋宁说他更多追问了“何如是”“应如何”。因此,阅读和追随马克思,更根本的不在于了解马克思将目光投向了何处,甚至也不在于把握他深邃的目光捕捉到了什么,而是承袭他依凭怎样的方法论才洞察到常人无法捕捉的奥秘和真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啃硬骨头、过险滩,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透彻地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要阅读马克思“妙论”的文采,更要阅读马克思“执着”的初衷。马克思一生笔耕不辍,用热情、勤奋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我们倾心于在思想层面考证其渊博知识、欣赏其优美文字、汲取其精彩论断的同时,更需要意识到这座宝库的根基是火热而伟大的实践。马克思本可以过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但他数度经济异常窘迫;马克思本可以过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但他数度被强制驱逐出境;马克思本可以过天伦之乐的闲逸生活,但他一生为人类之解放奔走呼号。他虽然没有富贵荣华,但“卡尔·马克思”凝铸成了人类思想史的重要里程碑;他虽然没有封妻荫子,但马克思砸碎了捆绑全世界无产者的锁链;他虽然没有颐养天年,但马克思开出了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方。是什么支撑马克思选择和成就了如此灿烂辉煌的人生?答案或许不是唯一的,但远大的价值追求一定是至关重要和最为根本的。用我们更为熟悉的传统文化表达,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阅读马克思绝不能把价值观层面的追求置身事外。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一往情深爱经典,凝神静气学经典,与时俱进用经典,让马克思主义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导)
相关专题 |
·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