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2日09:02 来源:山西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各级党校、干部学院以及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对马克思生平、事业和思想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在情感、价值和文化上的认同度,不断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鼓与呼。
马克思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一生颠沛流离、四海为家。他的心与工人阶级是相通的,他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这与我们党奉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这足以增强我们对马克思生平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不光在经济学、政治学乃至历史学、哲学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乃至数学等自然科学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由于他嫉恶如仇、针贬时弊,秉持“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逻辑,因而他一生中多次被反动政府驱逐出境,而他却以“世界公民”自居,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马克思是在精神上非常地富有,而在物质上却极度地贫困。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他的生计来源主要是稿酬,他的夫人又没有固定职业,他和夫人燕妮一生共孕育了七个孩子,有四个中途夭折,其中一个男孩在8岁时夭折。为了接济马克思,恩格斯又硬着头皮做了长达20年不愿做的“该死的生意”。因此,正如我党历史上朱毛、刘邓精诚团结、亲密合作被传为佳话一样,在国际共运史上马恩作为革命战友和伟大导师也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典范。夫人燕妮于1881年先他去世后,大女儿珍妮又于1883年1月11日先他而去,真是祸不单行哪,这给马克思在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战士,在敌人和困难面前可以被打倒,但是绝对不会屈服,他最后是在安乐椅上去世的,他仅仅度过了65个春秋,但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马克思无疑是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代言人。他公开宣称,自己的学说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他的全部使命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他用群众史观来与英雄史观相对立,认为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他同情弱者、关心底层、体察民情,但他从不感情用事,而是始终让感情的潮水掌控在理性思考的闸门之中,他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给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和反动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是一个富于理性的理想主义者,他整个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放全人类”。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坚定的志向,既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政党行稳致远的根本前提。这足以增强我们对马克思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同。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和传统,那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身上往往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双重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如此,列宁如此,毛泽东、邓小平也如此。譬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还直接参与领导了1848年欧洲革命、巴黎公社、以及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马克思既是一个理论家又是一个革命家,在他的身上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风格的完美统一。其理想主义的一面在他青年时期就已经十分明显。1835年9月,17岁的马克思在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他义无反顾、坚定决绝地喊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种择业观就是放到现在也一点不过时,它与我们今天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是何等地相似。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挽狂澜于既倒、拯斯民于水火之中,这正是马克思一生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
马克思是1883年3月14日去世的,在3月17日下葬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人,在他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离去,但是,他的好友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的悼词,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似乎今天仍在人们的耳际回响。他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在马克思逝世后,他的理论并没有被他的敌人所驳倒,相反地,却变成了伟大的现实,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时期还出现了令资本主义世界胆战心惊的社会主义阵营。更让世界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自豪的是,在千年之交马克思还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人”和“千年第一思想家”。尤其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又出现了新一轮的“马克思热”,许多有识之士又重新阅读《资本论》,希冀从马克思那里汲取智慧的营养,寻求破解难题的良方。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信仰有使命有胸怀有担当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放弃马克思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共产党员的最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他关于唯物论、辩证法、无神论、共产主义等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元素,因此,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会更容易些、更有亲近感。这足以增强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文化认同。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有功于中国革命的,换句话讲,中国革命的成功在理论上是直接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的。正如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所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它无可辩驳地说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实在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从而最终也是人民的选择。进一步而言,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群众史观以及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有毛泽东写于1925年12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证。可以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篇典范之作。
其次,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文化上的原因,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某种契合之处,或者说是有着高度的共鸣之点,无论是在唯物论、无神论方面,还是在辩证法、世界观方面。我们不妨用以下材料加以说明:一是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经过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到了中国。”二是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张岱年也说过:“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
总之,马克思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面精神旗帜,他代表了千百年来人类争取自由和公义的斗争,至今仍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就是要沿着马克思的足迹,发扬马克思的精神,学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从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毫无疑问,这也正是我们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执笔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张志蓬)
相关专题 |
·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