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到:

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厚植四个自信

张昭阳

2018年05月21日09:56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厚植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四个自信的提出,既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宗旨、使命一贯的坚定信念,也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实践取得的丰富经验和伟大成就。可以说,四个自信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实践开出的精神之花、结出的理论之果,是硬实力催生出来的软实力。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和四个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理解过去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认清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和未来方向,更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巩固四个自信,将改革开放推向全面深入。

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起源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所面临危机的清醒认识。四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问,向世人发出中国共产党要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信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论断,不仅掀开了石破天惊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伟业,而且也预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荣景:我们坚信的主义、我们坚持的制度、我们坚定不移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因为一系列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而得到证明,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世界各国的尊重。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模式提供了不容置疑的经验事实支撑,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四十年为中国带来的巨变堪称天翻地覆: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11位,连续超过法、英、德、日等诸强,在200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制造业规模在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GDP从1978年的3600多亿到2017年的82.71万亿人民币,剧增了23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四十年间也增长了将近100倍。四十年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发展质量的脱胎换骨。包括中国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在内的中国经济发展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从制造到创造的变化,高铁、神舟、国产航母、“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眼”射电望远镜等等一系列“大国重器”的相继问世,完美地诠释出中国模式的蓬勃生机。四十年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国家治理上也探索出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办成别人想办却办不成的大事,解决别人想解决却解决不了的难题。扶贫攻坚,让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民生兜底,快速建立覆盖13亿人的全世界最大社保体系。注重公平公正的中国发展模式,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前进定力,让社会主义中国成功规避了给众多后发现代化国家带来灭顶之灾的“拉美陷阱”,正在不打折扣地兑现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庄严政治承诺。

从四十年前“被开除球籍”的焦虑难掩,到四十年后“四个自信”的油然而生,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跨越完成!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审视中国的发展,就会发现中国算得上是近代以来唯一一个依靠和平发展而不是战争殖民掠夺就取得如此成就的国家。“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四个自信,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成就在民族精神层面上的瓜熟蒂落和水到渠成;四个自信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的最大肯定和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四个自信不仅来源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财富上的巨大成就,更来自中国的改革开放自始至终都是坚持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政治诉求和政治目标。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以及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其目标、方向和原则可谓“吾道一以贯之”:“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在最初谋划、启动改革时,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终极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释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在方法上曾被经典地比喻为“摸石头过河”,但这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法论始终有着明确清晰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成败判断标准始终围绕着“人民利益”“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核心词。也正是对正确政治方向矢志不渝的坚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屹立不倒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发展定力,四十年来尽管历经包括90年代初期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纷纷易帜等巨大考验在内的惊涛骇浪,中国改革却始终百折不挠,沿着明确的目标步步为营、节节胜利。“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论改革的这段话,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方向的昭示。在掀开新篇章的今天,人们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晰和成熟:“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这段论述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民族自信:中国从追赶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正在跻身于人类文明的探索者、创新者和引领者行列。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对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守,今天的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都不可能展示出如此坚定的自信和如此明确的方向感。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蕴,四个自信必将赋予中国人民更坚定的信心、更强大的意志,去面对深水期开始显现出来的各项深层次矛盾,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进到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责编:张恬恬、常雪梅)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