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做“学足三余”的典范

马烨

2018年05月18日13: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据《三国志·魏书·董遇传》记载,汉朝末年有个叫董遇的人,为人质朴好学,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他仍然随身带着书籍,抽空阅读。有人向他求教,董遇让其“必当先读百遍。”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当以三余”。问及“三余”的意思,董遇回答:“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

在董遇看来,冬季是春夏秋三季多余的时间,晚上是白天多余的时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学习,“学足三余”的典故由此而来。从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到欧阳修“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如何平衡好读书学习与时间的关系,是自古以来官员和学者注重思考的问题。

重视读书、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就是“学足三余”的典范。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学而不厌的求学精神,挤出一切空余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即使在艰苦长征路上,个人生活用品及其简单的他,马褡子里却装着喜爱的书籍。毛泽东曾评价徐特立:“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

然而,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的读书状况不容乐观,不好读书、不勤读书、不善读书的问题仍然存在。他们有的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为借口,忙于开会、视察、应酬,将读书学习计划“束之高阁”;有的认为“读书无用”,长期不学习,致使自身修养不足,能力弱化,工作“脱节”;有的热衷于“厚黑学”“官场学”等功利色彩较重的书,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上,导致了人生观、权力观的错位……

古语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当下,读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水平。纵观近年来落马的官员,在忏悔之时不乏“不注意学习,读书太少,放松了思想改造”的慨叹。而爱学习、读书多的党员干部,大都具备着良好的自制力和免疫力,能在诱惑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党员干部必须树牢终身学习的理念,少一些觥筹交错的宴饮,从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中适度抽身,养成“时时寻学习之机,处处当学习之所”的良好习惯。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只有顺应时代要求、丰富知识储备,才能清晰认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胜任所肩负的工作。一方面,要读党史和马克思列义主义经典著作以坚定信仰初心,读科学文化经济管理书籍以丰富业务知识,读古代人文经典以提升个人修养。同时,要“俯而读,仰而思,起而行”,通过读书保持思想的活力,并将学习成果转换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方能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