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走出去”的调研更具实效

储旭东

2018年05月16日14: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苏轼赴密州任上遇到蝗灾,他并没有让救灾工作止步于上奏公文中,而是吸取各地百姓灭蝗经验,身体力行带领百姓消灭蝗虫,让灾害得到控制。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一事当前,必须慎思、明辨、笃行,向群众请教,向实践求解。(5月11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各地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若是遇到产能过剩、转型不畅、市场饱和的时候,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选择“走出去”是一个突破封锁、放大优势的明智之举。同样的,在调查研究方面亦是如此,正如有同志所感慨的,“窝在办公室一团麻,走出去全是好办法”,唯有通过深入基层、勤于观察,才能让工作更务实、服务更精准,从根本上避免“观物不审”。

时下,少数同志在日常工作中对调查研究认识不深,制定政策遇到难题、商讨对策没有实招、撰写文稿思路匮乏,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有困难找百度”“有问题问知乎”,却不愿意带着问题和纠结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也有少数同志思路很活跃,却腿脚不勤快,不愿意“走出去”,喜欢坐而论道、闭门造车,看似观点另辟蹊径、理念异于常人,却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也是“懒癌”作祟,足底缺泥少土,常常“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以经验替代调研,换来的只会是决策的偏差、发展的滞后。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调查研究带来了更多方式方法的选择,小小的电脑桌面却能展现出大千世界的异彩纷呈,似乎“足不出户”的调研也能洞悉世间百态。但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我们获取资讯、整合资源、探知现象更加方便了,但自始至终存在的“距离感”却是无法弥补的,毕竟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差异、理念各有不同,即便是表达于文章、传递于网络也会出于种种考量和顾虑,略显“失真”。我们与其隔着电脑屏幕,看着“精装修”过的咨询,还不如真真切切的“走出去”,到基层交流、去一线恳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基本功”“必修课”和“方法论”,哪怕工具再先进、技术再发达,都不能把“实践问道”的本领荒废掉。每个同志都要正确认识调研的积极作用,严防不愿调研、不敢调研、不会调研的负面影响,主动在实地走访、科学观察、悉心交流、融入基层中提升调研本领。要学会以群众为镜、拜群众为师,深入到田间地头、背街小巷、工厂车间中去,把群众的创新智慧、合理想法、有益思路带上来,让基层案例与政策制定、务实举措相融合,去掉一些“套路”、带上一丝新鲜的“泥土气”。要把“走出去”作为深入调查研究的“实举措”“硬招子”,把群众的真实想法、综合评价作为检验工作实效的标准,提升担当作为的水平,不断历练出在现场工作、在基层解题、在一线落实的能力,让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更有信心、更加拥护、更愿支持。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