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明 王孟秋
2018年05月15日10:12 来源:前线网--《前线》杂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全新的重大历史判断,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这就提出了一个必须廓清的重要理论命题:在基本国情并未改变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科学内涵
如何审时度势、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为后人正确认识时代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提出要从分析时代性质、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任务等多方面来界定不同时代的划分。特别是列宁提出的关于“大时代”与“小时代”的辨析方法,为我们更加清晰地分析时代问题进一步指明了研究方向。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是马克思充分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原理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作出的时代划分,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主体内容。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社会形态的变迁,而社会形态的演变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从大的社会形态上阐述其对时代的理解,显然,这里的时代必然属于“大时代”的范畴。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社会形态“并立”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帝国主义阶段转变;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转变等阶段性的变化。面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列宁在探讨时代问题时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运用社会形态划分“大时代”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大时代”与“小时代”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对于如何界定不同时代的转变,首先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大时代”分析方法。列宁指出:“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资本主义社会变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因为时代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就是“大的历史时代”的变迁。但是,对于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这一“大的历史时代”中的具体国家在具体的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列宁又强调:“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这里的“某一时代”实际上就是相对于“大时代”的“小时代”,就是要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发展中具体的阶段性特征,并进行正确的理论概括。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都是在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大时代后,对俄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才使得布尔什维克党能够制定各阶段正确的策略,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要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命题,首先就要理解“大时代”和“小时代”的辩证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这是从根本的社会形态上来划分的,属于“大时代”的历史范畴。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又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又必然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因素的变化而经过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之一,因而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时代”的一个“小时代”。这是第一层的大小时代的对应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具体的阶段性发展。这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成为了一个“大时代”。这一过程又经历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不同发展阶段,譬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近30年,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30多年,则是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的历史阶段。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时代中的“小时代”。这是第二层的大小时代的对应关系。
正是从“大时代”与“小时代”的辩证关系入手,我们才能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一方面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又强调,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逻辑地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时代”虽然没有改变,但作为具体的历史的“小时代”已经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的阐述,我国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与邓小平同志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全面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的时间基本吻合。这表明,我们今天的“强起来”的新时代是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历史阶段的下一个“小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时代”里的最后一个“小时代”。
正确把握“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就必须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即“新时代”“新”在何处?
第一,“新时代”新在迎来了发展的崭新历史起点。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都是由前一个或前几个发展阶段积累的结果为新的出发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发展了“两弹一星”等尖端科学技术,实现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政治上、经济上等方方面面“站起来”的奋斗目标。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性地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目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中华民族将实现在“富起来”基础上的“强起来”,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它具有起点高、基础牢、站位稳等以前各阶段所不具备的新特征,开启了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第二,“新时代”新在明确了发展的全新奋斗目标。“新时代”奋斗目标新在制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这一新步骤可以简言之为“提前了、升级了”。所谓“提前了”,就是把原来规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了2035年。所谓“升级了”,就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这体现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文字表述上,将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修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美丽”首次纳入党的奋斗目标,表明“新时代”不仅要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要注重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新时代”新在中国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近代以来的世界现代化道路不外乎有两条,一条是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一条是以干涉别国内政、损人利己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国正是前者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优越性。中国始终坚持从实际国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发展之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71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向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孟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专题 |
· 《前线》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