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网络强国和信息治国的网信军民融合难题破解

龙在野

2018年04月23日14:3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顺利召开,“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遍世界。中国执政党坚持“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承诺,网络中国繁荣世界的格局正在打开。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令世界震撼、让国人振奋的中国目标,是一个政党“自信于己、取信于民、立信于世”的郑重承诺。这个目标是华夏民族的新时代宏伟蓝图和新时期战略构想,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时的强者选项。如何逐步做到“目标实化、方法实用、行动实效”,其中面临的困难和隐患,并不仅仅是动荡不安的国际冲突、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尚未均衡发展的现实国情基础,更包括在这个“网络化强国+信息化治国”的人类新世界里,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自主”,即没有信息制权和网络制权。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很容易被扰乱、很容易被迫缓、很容易被暗算。直面这个重大发展难题,需要扬长避短、正合奇胜,重点针对“政策机制、产业基础、技术支撑、武装力量、文化环境”五个核心环节,进行网信军民融合路径上的科学统筹和特色运用,直陈利害、直面缺失、直击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以助力实现我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最终福祉。

一、推行动态效验型机制改革,彰显让世界品茶的中国智慧

中国是个大国,这是思考和破解所有中国问题的科学基础。国之大者,强则四海宾服,弱则列强围攻,言可中庸,行难中立。正因为如此,当GDP位居世界第一时,国家仍然会被蒙古铁骑践踏或者被八国联军掠夺;而当国土沦丧、星星之火仅存时,中国共产党就能够燃起革命熔炉,使得东方红透、太阳升腾。简单地讲,和平日久则大国必富,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保持政局长期稳定便是兴旺国运的根本。但是财帛日丰则强敌垂涎,拥有敢打善战的人民军队才是国家安全的底线。在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中国富”背后,我们真正要潜心经略的是“中国强”,即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强国”,这是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核。目前我们还只是网络大国,大国力沉而稳、体宽而容、势大而威,但是缺乏灵活性和协调性,难以抵御发展过程中的疾生、骤止和急转。恰恰网络空间是个万物通联、万物交联、万物智联的动态变化世界,处处变、时时变、事事变是其根本特征。时空的善变和大国的求稳,构成了十九大目标首当其冲的一对矛盾体。大国的政策不可能追随网络空间变化特征而朝令夕改,但是可以通过动态的机制管理来调整方向,也可以通过精准的效验措施来深度诠释。这就是“一茶百泉烹千味”的中国战略智慧。站在网信军民融合的时代广角下,借喻于传感器、信道、计算中心三个网信主体作为问题着眼点,把握机制改革要点大体有三:一是网络感知单元的实时纠错机制。错误总是从隐患开始的,那是各国政府敢于面对和易于解决的最佳阶段。国家政策最怕的就是后知后觉,当隐患基因突变为错误甚至发生连锁反应时,可能会导致政策的颠覆型“转思路”或者妥协型“打补丁”,危害性生死攸关。网络的四通八达和即时传递,提供了构建庞大政策运行感知体系的物质基础,只要我们将每个民、每个兵都授意为政策执行感受的体验节点,就能够及时发现政策隐忧进行机制微调,以保持长期稳定。二是信息传输通道的能量反馈机制。流量监控一直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手段,能够快速识别、量化和定位出传输通道上某种作用力的直观反应。政策机制在执行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可检测正能量或者负能量。对于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要主动引导、迅速传导,基于网信空间的蝴蝶效应,激励其生产出更大效益。对于违背政策初衷的负能量,要溯源反制、切断通道,基于网络防火墙原理,对其进行隔离销毁。三是数据处理中心的情报校验机制。网络空间业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信息工厂和情报仓库,良莠不齐的真假资讯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到处都有蜜罐诱饵,还有注毒的网络藏品。政府决策需要大量的真实可靠情报,但是在目前窃密和反窃密对抗态势下,我们的情报获取和甄别能力都相对薄弱,必须建立完善国家和军队两套云情报处理系统,采用资源汇聚型多渠道校验机制,以高性能运算来弥补情报的收集判真,才能够避免由错误数据推导出失误政策。

二、推进格局布控型产业重构,强化让世界复制的中国制造

人类文明从来不作蛙跳式或挖宝式发展,继承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没有工业强国的经历,就没有网络强国的未来成就。在信息时代里,工业文明仍然是人类社会的动能系统,信息网络则是人类社会的智能中心,两者知行合一才能够实现国家健康发展,否则徒有最强大脑是没有价值的。正是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十九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信息化条件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表达了虚实相济、优劣互补的发展思路,彰显了滤除浮华、直抵核心的政治智慧。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是世界上认知度极高的民族标签,在农业庄稼地上快速崛起的中国工业制造体系,已经使得中国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取代了瓷器(China)中国这个农耕文明图腾,深植到世界人民心中。中国制造是一个全方位的商品,不仅包括从服装到电子产品等种类繁多的物质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中国制造在进行物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将人文文化和国内的商业文明连带出口到国外,影响深远且具有战略预置属性。但是在中国制造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个负值名词“山寨”,暗讽中国制造缺少自主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能力,位于低附加值的产业底层,折射出产量过剩和工艺低效的经济困境。为了实现“中国山寨”到“山寨中国”的历史逆转,我们必须重塑企业精神,重构产业体系,以世界市场为棋枰、以出口产品作手谈,通过中国制造逐渐布控出由我主导的国际博弈格局,增值可潜伏军事目标的战略企图。这就是“一瓷百窑制千器”的中国工匠文化。沿着网信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借喻于交联、通联、关联三种网信链路关系作为问题着眼点,把握产业重构要点大体有三:一是和网信领域紧耦合的智能型产业。中国不仅需要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更加需要打造思科、微软、脸谱等“八大金刚”企业,逐步主导和控制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核心资源、社交平台,以赢得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制网权。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主战场,能够预置“信息后门”的跨国垄断企业,作为国家博弈的冲锋队和军事对决的预备军,必须把网络国防安全视为其附加产业价值。二是和网信领域强相关的动力型产业。航母下海、大飞机上天、新能源汽车上路、扫地机器人进家,都关乎着中国的未来发展。全面建设并不是单一的产业成就,这些自动化工业能够提供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和动能资源,需要把战略利益布局视为其附加产业价值。三是和网信领域弱联系的加工型产业。随着网络渗透到全社会生活,几乎找不到不相干产业,我们具有传统优势的服装玩具等制造产业也确实需要进行互联网+转型,但是转型不能留下时隔上的真空,不能让全体企业一下子丢掉劳动密集型,都钻进高新技术的小胡同。此外还应该把文化意识输出视为其附加产业价值,这是产业重构的另一种妙手境界。

三、推广战略导向型技术创新,弘扬让世界学习的中国科学

西方有句俚语,说美国人的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据非官方统计,硅谷现有的约10000家电子、通讯及软件公司中约有2000家由华人主管业务工作,五分之一的硅谷工程师具有华人血统。而且迄今为止,清华北大等中国顶尖高校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精英人才。反观国内,部分专家陷于俗务而难以保证研究时间或状态,诸如杨宜勇的“中华民族复兴指数”、徐显明的“第四代人权—和谐权”,都是高瞻远瞩的、企图解析现实问题的政治创新理论,但是由于缺乏系统论证,仓促间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技术创新的瓶颈不是“技术”的事情,而是“人才”的培养、任用和保留,中国不缺少创新人才,但是缺乏对味的人才环境。技术人才有两个方面的心理建设,一方面是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是那种宁肯默默无闻一生、决不为利益出头一次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那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的人格魅力。这是科学家们修道渡劫般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修道是潜下来的科学研究,渡劫是冲上去的使命担当,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或者“民族复兴的紧要关口”,我们迫切需要钱学森那样有情怀的大科学家,这是落实十九大技术创新战略的前提条件。中国技术创新战略由国家战略需求为事业主导,其内涵不仅是在战术层面上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在战略层面上使国家的国际竞争地位发生根本改观;不仅是在研究层面上引领技术的前沿发展,而是在应用层面上推动整个产业进步。这就是“一技百用兴千业”的中国技术路线图。契合网信军民融合的技术总体需求,借喻于仿制、合成、独创三种网信技术实现路径作为问题着眼点,把握技术创新要点大体有三:一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共性技术。本领域宜进行技术仿制型跟随创新,就是在别国科学研究基础上,做必要的扩展或者变动,嵌入贴近应用的个性技术,进而涌现出一些新的东西。这些在核心技术外围做的研究工作,也能够形成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即借鉴了原技术主体的先进性,也增加了新研技术的特色性,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战略。二是改变现状的前沿引领技术。本领域宜进行技术众筹型集合创新,就是指把现有的高端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复合技术,或者是把其他领域的成熟技术引进到另外一个领域。知识集成已经是一种普遍趋势,除了单项技术的抢占前沿,更应该注重借力融合于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这是技术创新的前沿战略。三是主导格局的颠覆性技术。本领域宜进行技术自主型原始创新,就是指从一种发明开始,然后做出最初的样机,然后再通过不断地完善、成熟,成为一种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原始创新当然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有价值的,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往往是以颠覆传统科学思维开始,而以颠覆未来世界格局作为巨额回报。这就是技术创新的杀手锏战略。

四、推动信息驱动型国防建设,升级让世界迎宾的中国军队

2017年电影《战狼》在国内掀起了爱国热潮,源于其叙事背景是军队撤侨的利比亚维和行动。只有走出了国门的军队,才能够给人民群众另一种远离了战场硝烟的安全感,以及精神喊话般的荣誉共鸣。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崇尚和平的文明军队,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积极参加国际军事合作能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必将被世界广泛欢迎。中美两个大国的军事战略路线不同,我军主张的是“填海筑礁式”积极防御,美军信奉的是“海外基地式”全球打击,不同利益拓展路径体现了不同的国家本质。但是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军队有个共同发展点,就是适应网信时代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时代过程,信息化军队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信息化军队大体有信息化结构、信息化武器、信息化力量三种核心因素,其中信息化结构是指军队大量采用网络信息技术而使武器装备、军事人员、体制编制和军事理论等得以整合优化,形成快速畅达的指挥链条和数据链路;信息化武器既包括传统武器平台增加信息单元后的效能增加,也包括木马病毒等软件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信息化力量是指陆、海、空、天、网等各作战单元和各种部队网络化后所生成的综合作战能力。这就是“一信五军网千城”的中国国防网络模型。对接网信军民融合的联合作战体系,借喻于工业社会网络化时期、网络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类人化时期三个网信发展历史阶段作为问题着眼点,把握国防建设要点大体有三:一是机械化战争的动能系统。战争暴力总体现为血与火的物理摧毁,工业社会打造的机械动能系统恰好能够产生巨大破坏力。我军的机械化建设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差距,需要抓住信息驱动传统武器平台升级增效的新军事变革进程,加速弥补工业文明的缺课。二信息化战争的智能单元。以信息控制为主导的信息战争,首先要拥有对指挥网络、武器系统、情报信道的自主控制权,以确保智能单元不被敌人远程控制或逻辑摧毁,这是落实十九大强军目标的关键环节。三是机器人战争的未来筹划。全球军事的信息化建设是由美军全面主导的,体现了格局垄断、理念引领、力量强化等显而易见的先发优势。因此我军需要认清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提早筹划后信息时代的机器人战争,以期在与美国并肩发展中把握弯道超车的发展良机。

五、推崇靖国祠堂型文化运维,广播让世界倾听的中国故事

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解体。思想意识对抗长期存在,文化是最终竞争力。我们拥有最优秀的政治文化,但是政治文化只是国家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不是全部内容,尤其是不能够替代潜移默化的家常文化,这种家常文化需要由家族祠堂来相应弥补。靖国祠堂这个词是敏感的,很容易联想到靖国神社,但是不要忘记了日本文化过去是向我们学习、深受华夏民族影响的。靖国这个词起源于中国,本意是国家安定,我们无需避讳。甚至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本身就是敏感的,交汇时极有可能产生对抗甚至冲突,在浩瀚通联的网络空间里文化碰撞更是不可回避,我们需要有足够好的中国故事,有足够强的文化自信。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祠堂文化。祠堂是中国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主要有三种用途,其一是德教。全国遵循统一的儒家道义来祭祀祖先,也作为子孙后代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其二是议事。祠堂是百姓人家的议事厅,族亲们聚集在这里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接受教育和遭受处罚。其三是学习。祠堂内遍布有精美的线刻图画,内有石刻祖训或者藏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世代子孙学习的重要场所。这就是“一教百姓传千世”的祠堂国学文化。瞄准网信军民融合的数码文学特性,借喻于信息制造、传输、应用三个网信产品全寿命流程作为问题着眼点,把握文化运维要点大体有三:一是数码比特基地的信息生产。打造中国好莱坞,输出中国数字文化影视作品,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明对抗过程中变强提纯的主要渠道。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的社会表达方式随着文明进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时代的比特流方式,使得可视化的影视作品代替了文学熏陶和言传身教,正在成为文化的主流样式。可以不夸张的说,好莱坞正在影响世界的灵魂融合和价值理念。我们要有自己的中国好莱坞。二是优伶遗产继承的信息选择。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部分文化属于娱乐视听的优伶艺术,或者是裹脚布般的稀缺物件。这些文化物产即使无害也不一定有用,至少不值得耗用国家财富去长期供养,以避免其被历史长河淘汰。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选择适应信息社会的国学文化,进行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包装和网络运营,尽早送达到世界各地,播种中国故事。三是文化意见领袖的信息管理。人类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任何才华都是不可能被埋没的,经常有网络代言人迅速崛起,民间蕴藏着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话语权。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网络上文化精英、意见领袖、信息达人的培养和收养,将他们纳入到国家思想教育队伍,发挥正向影响和积极作用。因为这种来自人际网格的辐射状文化影响,代替了报纸电视的覆盖式文化传教,已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网信生活新变化。值得指出的是,在“文化渗透”的常态围压下,我们还要警惕砰然爆裂的“文化兵解”,这既需要网信融合下的路径管理,更需要军民融合下的文化自理,是网络强国和信息治国中依赖本国故事破解的文化运维难题。(作者系《网信军民融合》战略论坛特聘研究员)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信军民融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