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势在必行

 贺光杰 孟庆微 张静

2018年04月23日14:1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十九大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网络强国战略、军民融合战略成为其重要内容。如何以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战略视野,激发国家战略的共振效应,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是一个需要重点耕耘的全新领域。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习近平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他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首次将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亦是必行之道。我国发展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是经过长期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总结大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策略,是从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出发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推动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就是将军队网络安全体系融入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在新形势下,应着眼强军目标,加快推进实现网络空间军民一体化协调发展。在国家发展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认清发展形势、透彻理解发展战略、清晰制定发展策略,以期国家网络安全军民融合高效快速发展。

一、发展形势严峻,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正处于全面深度发展的关键期,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但不得不面临当前融合程度较低的现状。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军民融合程度总体较低,根据2014年《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军民融合程度在30%左右,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体系在领导体制改革、法规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目前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决策层高度重视国家网络信息化建设,从目前形势看,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正处于黄金发展期。

(一)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际通行办法

美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起步较早,近几十年来,美国军方和民间不断创新其网络安全理论体系,持续推进其覆盖政府、军方和私人企业的网络安全战略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标准,基本形成了政府和军方共同主导、跨国IT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协调配合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日本制定“寓军于民”的军民融合发展策略,以加强其“军民通用性”为其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点,加快步伐发展其网络安全军民两用技术。俄罗斯以“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体制发展其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其政府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拓展其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空间,以保证其协调发展。

(二)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形势严峻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讲到:“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各方面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在国家整体安全形势下,网络安全地位至关重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对网络安全有至关清醒的认识。对于我国目前网络安全发展状况以及今后发展需要而言,加快推动网络安全全方位军民融合是必要举措。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于我国而言,可谓弯道超车式的最优途径,但目前形势可谓相当严峻,必须时刻加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安全军民融合。

(三)国家持续加大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军民融合程度还有不小上升空间,在发展网络安全的方向上,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征途。我国互联网接入时间较短,相对西方国家而言,在互联网与国防建设的结合发展领域还有一定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安全已经提上了各个先进国家的国家战略高度,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为起点,军地双方各级网信领导协调机构先后成立,初步形成国家网络安全军民融合领导协调体系。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国家整体安全而言,这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文章。

二、发展体系复杂,应注重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融合过程中应把握国际网络信息发展趋势,在全面建设的同时,实现有针对性的重点领域突破,以点带面,做到知己知彼,稳步发展。

(一)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体系复杂、系统综合

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涉及国家和军队多个部门、多个领域,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在融合过程中,各级领导机构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时刻牢记抓住关键,旨在重点领域加以突破,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改革强军的关键期,大力推进国家安全发展和与军事斗争准备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上深度融合,谋求重点创新突破,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军地分割的固有现状,大力推动军地网络安全发展共谋、网络科技成果共享、网络安全人才共育等多方面、广范围的深度融合。

不断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力。加快建立“统一协调、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建立资源对接、军地协调的网络安全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在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战略规划层要始终理清思路,鼓励创新,面对网络安全发展面临的新局面和新需求,必须充分论证,大胆尝试。

(二)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应有战略牵引

没有风险意识就是最大的风险,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网络安全发展之路上,必须有所侧重,突出发展高精尖端技术,以达到关键技术制人的战略目的;必须始终注重加快提升网络安全的威慑能力和防御能力,以此为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牵引;必须加强宏观政策法规保障,以达到给国家网络强国战略提供健康可靠发展空间的目的。

网络安全于国防而言是虚拟战场,其本质在于对抗,即攻防两端的综合能力较量,必须加快在发展中提升优势,加快研发“网络撒手锏”式武器,提高网络空间战略威慑。同时加快实现攻防两端力量对等,做好网络技术工作,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提高以技术制技术的能力,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实现网络强国目标,通过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是必行之道,在网络强国发展的道路上,应当以当今的网络强国为蓝本,有针对性的在网络安全方面发展改革,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由浅层发展迈向纵深发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将国防和军队网络安全融入国家整体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之中,以保障国家的整体安全,提高国家的整体对抗能力。

(三)把握发展脉象,实现重点突破

网络空间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国家战略层面应当时刻做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把握发展趋势,时刻关注国际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前沿发展动向以及先进经验做法,优化发展模式,将优秀的国际经验做法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路径。同时要精准掌握当前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过程中在观念、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弥补缺陷,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始终把“军民一体”、“平战结合”作为国家网络攻防体系的建设方向,通过优化军地双方网络信息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领导层要始终强化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的战略统筹,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平战结合的网络安全攻防平台,组建军地两用的网络攻防力量。

三、结合当前国情,实现多维度融合

实现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稳步发展,应始终注重军地协调,着力于意识、体系、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一)意识融合

国家意识决定国家行为。在军队和地方都应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军民融合观念,不断增强国家整体的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意识。意识融合的重要落脚点在于加强军民两地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国防素质教育以及军民融合战略的国家宣传,始终将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意识作为巩固国防网络安全的前提要求,把提升国家整体网络安全实力作为最终目标。

(二)人才融合

近年来,军队不断发展优化,国防建设步入新的高度,在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要注重结合军队制度政策等的调整,有针对性地优化和整合军民两地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目的是打通军地网络安全人才长期存在的壁垒,实现更好、更优的融合,加快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三)技术融合

军地双方均有各自技术优势,融合过程中,应加强资源共享,在核心技术领域,加强共同开发、共同使用,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在市场化环境下发展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充分利用市场的优质技术、人才等资源,强化国家整体实力,将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融入到国家整体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轨道,注重把市场的技术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到最优化。

(四)装备融合

网络空间是21世纪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战场,在网络空间应不断提高国家“武器装备”优势,将保卫国防网络安全作为根本目标。在目前国防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应针对调整改革过程中持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国防军事和地方科技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把网络信息装备军地标准一体化作为融合基础,持续加强军地双方共同的软硬件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加快“第五空间”装备升级。

(五)体系融合

国家网络安全军民融合体系覆盖军地双方多范围、多部门、多领域,是多体系的全方位融合。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加强对民间优势企业的引导,制定合理优惠政策吸收其参与,将优势的民间技术更多的投入到国防建设之中,加强体系间的融合。在国家整体国防建设中,应以网络国防建设为主导,以自主可控为建设前提,持续增强国家软硬件研发能力,加快形成覆盖网络安全治理体系的整体安全。

四、总结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正处在上行之道,虽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但同时具备强大的后发优势。在我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顶层的战略设计,在军民两地广范围、多领域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交流合作,在国防领域,将会有力的提升国家整体安全水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也必将有力的增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信军民融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