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锤炼“每事问”的工作作风

陈书

2018年04月12日14: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某驻村干部认为土地整合是好事,群众肯定支持,一到村就上马推进,却屡碰钉子。有经验老到的干部提醒,“穷折腾不如每事问”。(4月11日《人民日报》)

事实证明,一项工作能不能得到有力推进、推进效果如何,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有没有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每事问”,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如果制定工作方案“闭门造车”,做事情“想当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即使工作出发点和想法再好,工作推进也会处处碰壁。如果事先能够问问群众需要什么,事中能够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事后能够问问群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则工作推进就会让群众满意、受群众欢迎,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坚持“每事问”既是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一种基本态度,也是一种扎实的工作作风,锤炼这种作风,须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事先要问需于民。“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抓好工作指出了正确路径。我们要坚持“每事问”,紧密联系群众,做到群众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群众有什么实际需求,我们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哪里,切实在紧贴群众的过程中强化作风。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偏离群众“轨道”,有的干事情不考虑群众需不需要、能不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而是以领导有没有关注、重不重视为出发点,唯上不唯下;有的无视群众意见,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问题只会让工作实际与群众需求“脱节”。

事中要问计于民。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去推进工作,我们的工作思路就会更开阔,才能够不断纠正工作落实中的偏差和不足,提升群众满意度。事实上,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落实,绝非拍拍脑袋、动动嘴巴、比划手势这么简单,既需要我们从全局上整体谋划,从细节处精细考虑,更需要在深入细致的调研过程中问计于民,最大程度地吸纳群众智慧,坚持边推进工作边“每事问”。毕竟,无论事情再难,只要充分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都将会迎刃而解。

事后要问效于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工作抓得怎么样?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一项工作按相应的进度推进完成后,更重要的工作还是要问效于民,从群众对工作的客观评价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深入了解哪些工作的推进质量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哪些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广泛听取群众声音的基础上,持续发扬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办的严实作风,真正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进一步努力的目标,把服务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过得硬的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