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学术动态

“对话资本论”学术论坛第1期在京举办

2018年04月11日12:4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交流与整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哲学研究》编辑部拟联合主办“对话资本论”学术论坛系列活动,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重大问题,开展跨学科思想对话,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视野与当代生命力。“对话资本论”学术论坛的宗旨为:对话经典,多维阐释。跨越学科,融合视域。根植理论,观照现实。立足青年,面向大众。

“对话资本论”学术论坛第1期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19期于2018年4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主题为“对话《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主编崔唯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侯衍社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郗戈主持。

聂锦芳教授认为,作为一位思想家,马克思观点的复杂内涵并不在于他明确的表述,而在于他对自己观点的探索和论证。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心血投入到对资本的研究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论框架,留下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丰硕的思想成果。只有把马克思悉心研究资本的全部经历和思维方式作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推进《资本论》研究的发展和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在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术视野、知识背景、解释思路乃至观点体系,每一代人也都要面对和解决自己所处时代的不同现实问题。当今时代为青年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青年学者们应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与原典对话,拒斥盲目追随时尚和潮流,真正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深入的沉淀式研究,努力发掘原典的当代启示与价值,最终实现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对未来发展的正确把握和对前人思想的有效超越。

崔唯航研究员指出,此次论坛的主题包含三个意义重大的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对话”。哲学生于对话,死于独白。随着当下实践活动日新月异的发展,理论研究和探索中所激发出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却尤为稀少,思想资源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对话探讨的学术形式兼具表达思想和激发思想的双重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应不断强化对话意识。第二个关键词是“新时代”。继黑格尔提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将哲学阐释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表明哲学具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规律、聚焦时代实践、回应时代问题的思想特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把握他们所处时代的现实,对于我们思考新时代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个关键词是“《资本论》”。资本作为渗透到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的主导力量,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要认识、理解和把握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就离不开对资本问题的考察,离不开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集大成之作——《资本论》。

侯衍社教授认为,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举办此次学术会议,研讨学术,砥砺思想,学习、缅怀和纪念马克思,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马克思是惊人的,他为我们留下了数以千万字计的浩瀚经典著作;马克思是崇高的,他在中学时立志为人类的幸福事业而工作,并矢志不渝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马克思是伟大的,他能够清贫度日,不畏生活所迫,始终满怀一腔热血投身人类解放事业;马克思是敏锐的,他以别人不具备的锐利眼光发掘时代的弊病,揭露出资产阶级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秘密。马克思的《资本论》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著作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郗戈副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期“对话资本论”论坛主题的四个维度:一是与会学者与《资本论》这一经典著作展开对话;其二是围绕《资本论》,与会学者展开跨学科对话;三是以《资本论》为中介,我们与所处的新时代展开对话;四是在不同学科开放式的对话过程中,实现“对话”本身的增殖,推动思想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彰显《资本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真理性。

会议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哲学》副主编鉴传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动态》常务副主编贾红莲、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王海锋、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担任主持人。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资本论》研究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资本论》研究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资本论》研究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对话与融合”等议题展开了自由而充分的跨学科对话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谢富胜教授认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劳动过程;这一劳动过程的核心是通过控制雇佣劳动实现效率。与劳动过程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积累体系,它是经济再生产和雇佣劳动再生产的基础,包含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促发了劳资之间冲突斗争的新形式。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刘梅博士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辨证法及其中的隐匿现实三个方面对《资本论》展开了具体分析。她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含人的全部生存体验在内的感性活动,《资本论》的辩证法透过资本逻辑在社会中的现实展开切中了社会现实,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的隐匿现实。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黄志军副教授基于对《资本论》第二卷的考察探讨了资本内部的辩证法。资本循环中“货币的复归”、资本周转中的“价值的转移”和社会再生产中的“资本再生”等环节鲜明地揭示了资本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过程的内部辩证法,揭露了资本蕴藏的内在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副教授指出,《资本论》不是对现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简单应用和验证,而是从其“三重批判”即资本逻辑批判、物象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中内生出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的建构。“三重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总体再现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论的发展。《资本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充分“历史化”,并发展出一个扬弃了抽象原理的具体理论总体。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齐昊博士认为,随着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构性转化,处于不稳定工作状态的劳动者规模日益增加。深入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过剩人口的阐释对于我们分析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忠正博士认为,马克思谈及“科学”时使用了德语“Wissenschaft”一词,不仅具有思辨性、实证性和批判性,而且蕴含着科学分析方法,能更好地阐释《资本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以作为“理性具体”的“社会现实”为研究对象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彰显了《资本论》的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雪琴博士聚焦于对垄断资本学派凡勃伦思想渊源的考察,指出垄断资本学派在建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理论的过程中,批判性吸收了美国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破坏——不在场所有权”理论,形成了以“停滞——金融化”悖论为内核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学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助理研究员探讨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货币形式辩证法,从叙述的辩证方式及其界限、货币的本质规定与形式规定、货币本质所带来的全面异化及其扬弃、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与自我消解、货币形式的颠倒性和破解方式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货币形式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志洪博士从资本运动的逻辑呈现的四个有机联系的层次:一是形成、扩张与扬弃的总逻辑,二是价值增殖的核心逻辑,三是创造—消解文明的基本逻辑,四是提高—降低效率、竞争—垄断、创新—守旧、理性化—反理性、公共性—私独性等相互矛盾的具体逻辑等,阐述了资本逻辑的系统结构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博士认为,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实质上是通过将工人家庭部门纳入金融系统实现对其金融掠夺、获取金融利润,金融利润的根本来源仍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一转型虽然可以改善家庭部门当期生活状况,却导致了家庭部门的收入日益不稳定和负债日趋加剧,难以实现资本主义金融的长期繁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牛子牛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和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回应,指出劳动主体的再生产问题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紧迫问题。他认为,马克思在《大纲》和《资本论》中的相关阐释为把劳动主体的再生产理解为通过资本主义价值系统的生命权力机器,将劳动者构造为特定的欲望负责的道德主体的过程提供了基本参照。

与会学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照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对《资本论》及相关手稿进行了跨越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多维度阐释,并就《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达成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一部经历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著作,《资本论》具有穿越历史的洞察力、旺盛的生命力和严谨的科学性。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重大问题阐释这部著作的深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彰显《资本论》的总体性视野与当代生命力。

(供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庄忠正、姚冰)

(责编:赵晶、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