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人才“热”的“冷”思考

丁伟

2018年04月09日10: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期,全国各地都在“抢人”大战,纷纷出台引才的“大礼包”“大红包”:江西省启动“抢人”模式,百万年薪抢夺“人才”,江苏南京给面试大学生开出1000元面试补贴,陕西西安面向全国开放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江西宜春市购房最高补贴200万元,激励措施20条,条条都是“干货”“硬货”等。对于一些高端人才,给位子、给票子、给房子,抢夺人才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城市抢人大战,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呼唤“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在城市转型升级的大潮中的一次练兵。

然而,与轰轰烈烈“抢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在管理、使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喜欢把年轻干部、高学历干部放到文秘和综合岗位上,造成人才专业“撂荒”;有的热热闹闹引进,不顾自身实际,“水土不服”,造成人才浪费;有的把高学历人才装成“门面”,搞形象工程,甚至把人才“束之高阁”,热门人才变“凉菜”;有的一方面在拼命引进人才,而另一方面,对本土的实用人才,却重视不够、关心不多,奉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凉了本地“和尚”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成语“周公吐哺”,讲得就是周公旦权倾天下,但为了接见贤能之士,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刘备为了得到诸葛孔明,在等级森严的东汉,不惜降低身份“三顾茅庐”等等。封建官吏,尚能做到如此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今天的共产党人更应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用人才,第一步还是要引得进。现实中,有的对“引财”很有感觉,而对于“引才”却嘴上说重要,实际上却不重视、不热衷、不用力。如果说,“引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那么“引才”就是未来发展的引擎。引进人才,要用心、用力、用情。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五跪地请教”,且态度一次比一次恭敬,言辞一次比一次恳切,终于打动了范睢,答应辅佐秦昭王,成为引才纳贤的经典。当然,今天引才不需“五跪”,但依然要这种爱才的情怀,需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主动走出去,组建“伯乐”团队,练就发现人才的“火眼金睛”,确保招才更精准、引才更精确。既要“说”的好,更要兑现到位。对于承诺的事项和条件,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坚决执行、落实到位,真正把人才引得进来。

要把人才留住。如果人才“到此一游”,那等于没有引进。要事业留人。要给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架起施展抱负的舞台,真正让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工作上有获得感。要感情留人。在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合影留念时,习近平总书记邀请黄旭华和黄大发到身边就座,一个自然而然的关心举动,在网络中被“刷屏”。有的留言写道:“尊重人才的国家真的会很强大”,众多网友纷纷为此点赞。尊重人才,就是从小事小节中做起,从一点一滴中做起,多为人才做解难事、化忧愁。要待遇留人。在不违背法律、纪律的前提下,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壁垒障碍,从薪酬待遇、生活待遇、购房补贴、税收奖励、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好的条件,让人才放心、安心、舒心地开展工作。

要把人才用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才如果放错了地方,就可能发挥不出最大能力,甚至可能成为“枳”。这就需要做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把人才放到最能发挥作用、最可发挥特长的地方,从而真正释放“人才红利”,把人才的功效最大化。同时,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可成功的理念,不以学历论英雄、不以资历看能力,摈弃“学历花瓶”“学历至上”的“人才观”,让“本地和尚”和“外来和尚”共同念经,把各种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