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戒除“酸葡萄”心理

范嘉欣

2018年04月09日09:23    来源:江西日报

笔者认识一名基层干部,性喜阅读、写作,偶有文章在大报上发表,常受单位表彰。然而,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说他“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动动笔杆子,没啥了不起”。音量虽小,却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

见贤思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原本就是一种美德。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对身边同志的闪光点不能抱着欣赏、学习的态度,而是“羡慕、嫉妒、恨”。比如,有的人看见同事被评为先进,就说是“运气好”,或把别人的提拔归功于“拍马屁”“走后门”,对其优异的工作表现视而不见。总而言之,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这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寓言《狐狸与葡萄》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吃葡萄,却始终够不着。最后,狐狸决定放弃。于是,它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这则寓言故事讽刺的是:某些人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一味地诋毁,以图自我安慰。

在日常工作中,抱有“酸葡萄”心理的人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职场中的“老油条”,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一套,自己在单位里混日子,却巴不得别人都跟自己一样才好,见不得别人在工作上出成绩、把自己比下去;二是“眼高手低”的投机钻营者,虽然在工作上一直是想得多、做得少,但“表态多”“调门高”,对别人的工作成绩总是无端地歪曲、诋毁,且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的人,往往心胸比较狭窄,工作不求上进。面对先进,他们不是主动找差距、补不足,而是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习惯通过贬低别人来寻求自我安慰。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慵懒,甚至在工作上大踏步地后退,最后难免受惩戒、被淘汰。

从表面上看,给自己找安慰属于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表现,能够帮助人们适应挫折和失败。但是,如果人们沉溺于其中,就会产生“酸葡萄”心理,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那般,总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着实可悲。“酸葡萄”心理蔓延开来,对我们的事业是有害的。试想,如果担当实干的人总是遭遇冷嘲热讽,甚至遭人泼冷水、使绊子,哪还有人愿意干实事?这既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当前,我们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离开了实干,就是夸夸其谈。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实干担当的导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才能落下去,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才能实起来。因此,对于妨害担当实干的“酸葡萄”心理,非得治一治不可。

要消除一些人身上的“酸葡萄”心理,关键是在选人用人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来树立担当实干的导向,进而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戒除“酸葡萄”心理,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为改革者鼓劲、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建立一套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的正向激励机制,让担当实干者卸下包袱、不受杂音干扰。同时,要强化问责机制,倒逼工作责任落实,让得过且过、不愿担当实干的人受惩戒,使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者没市场,进而引导广大干部摆正心态,自觉向担当实干者看齐。如此,“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声音自然会消失。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