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8年03月16日14:28    来源:《求是》

原标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核心要点:

■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巨变,我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全面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系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迎来了和谐稳定良治的大好局面。

■ 党的领导是良好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体制,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

■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清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纲领性指引。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伴随人口流动的加速、企业所有制多元化、社区组织与劳动关系的多样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复杂化与新社会阶层的崛起等,逐步推进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在实践上系统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巨变,我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不断激发社会活力,有效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重大转型和治理维护稳定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全面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系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迎来了和谐稳定良治的大好局面。

一、坚持以加强党的领导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党的领导是良好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体制,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在这里,党委领导是关键。只有坚持党委的坚强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够注入活的灵魂。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能够兼顾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群体之间、公民之间的社会治理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最能够动员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一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的制度安排。不断创新探索如何把党的领导与现代社会治理特征有机结合,将党的领导与政府负责的治理安排有机结合,通过健全相关制度体系,落实相关治理责任,使党的领导、政府负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鲜明特征。二是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风政风好转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净化党风政风,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社会风气积极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展现出崭新气象。三是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推动党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领域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实践证明,党的领导的现代化决定着党的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执政能力的提升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长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激发社会动力与活力,保障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清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纲领性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国谋发展,在于系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过程,在于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解决,在于健全和均衡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评价标准,在于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在于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同时也要注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目前在我国社会治理中,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但已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居民组织、社会公众等都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社会治理的广泛社会参与,有效降低社会治理的行政成本,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益,我国已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改革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因为我们源源不断地解决了人民的利益诉求与关切,中国才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中维持了长久的和谐稳定,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使人民安居乐业并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维护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立足国情创新社会治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要坚持立足国情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做出了我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伴随人口流动的加速、企业所有制多元化、社区组织与劳动关系的多样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复杂化与新社会阶层的崛起等,逐步推进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在实践上系统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党继续与时俱进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在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上配置更多的社会治理资源。在新时代新征途上,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攻坚克难,继续破解治理难题,在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上多下功夫,不断创新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继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实践说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治理之路,在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安全过程中,驾驭中国号巨轮驶进现代化航程。考察西方各国或模仿西方各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第三世界国家,有些因为经济低迷而徘徊不前,有些因为移民冲突而形成政治震荡,有些因为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而深陷内乱,有些因为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而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有些因为政党利益之争而朝令夕改,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唯有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将群众的首创精神与顶层的制度设计相结合,立足于国情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维护了政治大局的安全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做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这一切说明,我们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之路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执笔:张 翼)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 《求是》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