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培养好新时代领导干部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育长罗宗毅

吕红娟

2018年03月09日08:02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培养好新时代领导干部

罗宗毅是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采访的前一天,正好是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在学员见面会上,罗宗毅代表校委对学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作为中央党校的教育长,他对领导力深有研究。谈到为什么会如此关注领导干部的领导力问题,罗宗毅有个形象的比喻:中国就像一艘巨轮,这艘船要继续前行,需要掌舵人、导航仪、轮机舱、推进器,掌舵人是领导核心,导航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轮机舱是国家治理体系,而推进器是广大人民群众,其中领导干部是关键的少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培养和塑造新时代的领导干部,锻造新时代的领导力,就是要解决前进动力的问题。

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7次机构改革。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罗宗毅认为,深化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标志着我国治理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意义非常深远。

他认为,本轮机构改革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这轮改革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党是领导一切的,更加强调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即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三是符合我国国情。《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要“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多样,各省份发展不平衡,每个地区都各有特点,赋予包括省级及以下机构的更多自主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有利于全面提升相关机构效能。

把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

罗宗毅认为,机构改革是为了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匹配中存在的“两个不适应”问题。但是光有体系建设是不够的,需要把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

如何将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罗宗毅认为,制度的执行必须靠人。在我国是依靠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领导人才和集体,运用一整套国家制度来管理国家各项事务,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罗宗毅说,把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的领导关乎国家治理主体中的领导核心问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将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对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

罗宗毅说,把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关键是培养好新时代的领导者,锻造新时代的领导力。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防范风险、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这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是一个挑战。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当前领导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罗宗毅首次提出治理时代的概念。他认为,治理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等一样,都是新时代的次级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推进法治现代化上。这展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高度清醒和历史自觉,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状态;标志着我们党开始着手构建长期执政、长治久安的长远乃至永久性的制度安排,向更规范、更成熟、更自信的现代执政党转型。我国由管理时代进入治理时代。

治理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增强执政能力,切实提高“八种本领”。罗宗毅坦言,目前很多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方法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做法上,还处于“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境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行政命令型”做法。少数干部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开展工作,自觉不自觉地要求群众履行义务多,主动保护群众少;讲方便执法多,讲方便群众少;处罚制裁多,提供服务少;硬性管理多,协商疏导少。二是“疏通关系型”做法。少数干部习惯于遇事“找熟人”“走关系”,不走法定程序,而是通过整合人脉资源和人情关系,向有关权力部门要政策、要资金、要项目。三是“满足需求型”做法。少数干部面对矛盾和冲突,常常采取满足需求、息事宁人的做法,习惯于“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做法,有违社会公正,使那些坚守良知、正义与规则的人对法治丧失信心。四是“运动整治型”做法。这种方式威力大、见效快,容易形成高压态势,产生明显绩效,但“运动型治理”属于应急手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目标单一,忽略管理的可持续机制,只有阶段性意义,如果频繁使用,不利于常规治理能力提升。

罗宗毅认为,今天我们遇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问题,完全依赖以往行政管理的老思路老办法去解决已经难以为继。那种以“权力”为本位,以“命令”和“强制”为手段,以保障行政权力运行为目的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摒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

党校要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培养党的干部

面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种种不适应,怎样克服短板,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肩负起新时代执政重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切实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的领导力?罗宗毅认为,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自己去学习摸索,另一方面需要党校的培养,培养的标准就是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对党校工作而言,“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这八个字,具有“四个明确”的指导作用,即:明确了新时代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干部教育的目标定位;明确了新时代党校主业主课的重点内容;明确了新时代党校教学工作的着力点。

罗宗毅说:“作为我们党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的工作职能主要是培养党的干部。做好新时代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他还具体介绍了党校培训工作的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课程设计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党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最重要的是聚焦到这一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上来。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校的职能定位相结合,与党校主业主课相结合,适应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新要求,促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做到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过程与效果相统一。具体来说,就是着力抓好“知、情、意、行”各个教学环节。一是晓之以理。通过理论教学,全面系统准确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用学术讲政治”的要求,为学员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学理支撑。二是动之以情。通过参观考察、体验式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党的优良传统和领袖人物的人格风范感染学员,以史鉴人、以文化人、以景动人、以情感人,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三是坚之以意。通过“三会一课”、党性分析、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党性教育活动增强学员的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是导之以行。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学员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到知行合一。

此外,在做好主业主课的同时,中央党校在领导科学领导力提升方面也开设有相关课程,重视案例教学,比如,怎样提升沟通能力,如何处置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等等,都非常具有针对性。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