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受权发布:《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七)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018年03月07日08: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一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批示、贺信等八十多篇重要文献,分七个专题,共计二百五十九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〇一三年年会的贺信》(201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1日

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同时,如果不能有效保障核能安全,不能妥善应对核材料和核设施的潜在安全风险,就会给这一美好前景蒙上阴影,甚至带来灾难。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我们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使各国政府和核能企业认识到,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采取切实举措,才能真正管控风险;只有实现安全保障,核能才能持续发展。

——《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5日

我们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2014年6月2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0页

中方计划二〇三〇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二〇三〇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左右,同时将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时的讲话(2014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7日

中方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岛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向岛国提供节能环保物资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开展地震海啸预警、海平面监测等合作。

——在同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时的主旨讲话(2014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3日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我们“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点方向。粗略计算,我们这些年每年环保投入近二千亿美元,各地环保投入都在快速增长。这方面中国有需要、有市场,美国有技术、有经验。华盛顿州在环保、海岸带保护等方面有优势,就可以同中国一些环保投入大省或沿海省份加强合作。前不久在洛杉矶举办的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 / 低碳城市峰会效果也很好,很多地方省州减排目标走在了国家目标的前头,发挥着率先引领作用。这种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励。两国地方环保领域交流合作理应成为中美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的讲话》(2015年9月22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24日

将于今年年底举行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将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新的规划,也将为国际社会谋求绿色低碳发展指明大方向。巴黎大会达成的协议要平衡处理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各个要素,拿出切实有效的执行手段。协议必须遵循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规定,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各国要立足行动,抓好成果落实,根据本国国情,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贡献。发达国家要履行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义务,落实到二〇二〇年每年提供一千亿美元的承诺,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

——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时的讲话(2015年9月27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去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二〇〇五年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三点八。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二〇二〇年实现碳强度降低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四十五的目标。中国愿意继续承担同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今年上半年,我们正式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宣布了相应的落实举措。两天前,中美两国发表了第二份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国还将推动“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尽早投入运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在落实发展议程的过程中,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时的讲话(2015年9月27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97页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97-698页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多作表率,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的答问》(201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就不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了,而是说要符合发展中国家能力和要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二〇一四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二〇〇五年下降百分之二十九点九和百分之三十三点八。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这既是着眼于促进全球气候治理,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中国宣布建立规模为二百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的答问》(201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

今年年底召开的巴黎大会将对二〇二〇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作出安排,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谈判需要各方展现灵活,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原则应该得到遵循。各方要最大程度展示诚意,聚同化异,相向而行。中国愿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的答问》(201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二十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巴黎大会正是为了加强公约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页

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二〇二〇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协议应该遵循公约原则和规定,推进公约全面有效实施。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协议应该在制度安排上促使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除各国政府,还应该调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社会资源参与国际合作进程,提高公众意识,形成合力。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获取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应对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前提。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二〇二〇年每年动员一千亿美元的承诺,二〇二〇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帮助其发展绿色经济。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应该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4页

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二〇三〇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二〇三〇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〇〇五年下降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六十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森林蓄积量比二〇〇五年增加四十五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6-7页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在今年九月宣布设立二百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十个低碳示范区、一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一千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7-8页

中国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工作,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象牙等动物产品非法贸易,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加强宣传教育,民间团体等也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同时,中国认真履行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义务,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

——在考察津巴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时的讲话(201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日

中方将支持非洲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实施一百个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中非合作绝不以牺牲非洲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

——《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2015年12月4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5日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非合作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我们将为非洲国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保护项目,为非洲国家培训生态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帮助非洲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携手共进,谱写中非合作新篇章》(2015年12月4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5日

巴黎大会成功通过《巴黎协定》,为二〇二〇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具有历史性意义。中方一直坚定支持法方办好大会,与法方及有关各方密切沟通,赞赏法方作为东道主付出的巨大努力。中方为大会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法双方应该同各方一道,推动《巴黎协定》有效实施,推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向前发展。巴黎大会的成功表明,国际社会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对话解决重大国际问题。

——在同法国总统奥朗德通电话时的谈话(201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2016年4月5日),《人民日报》2016年4月6日

我们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在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着力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中方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着力深化安保合作,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

——《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2016年6月22日),《人民日报》2016年6月23日

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去年年底达成的《巴黎协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二〇二〇年后的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方向,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我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今天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了《巴黎协定》。我现在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这是中国政府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

——《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7页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话和合作,为《巴黎协定》达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前夕,两国共同交存参加《巴黎协定》法律文书,展示了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雄心和决心,也将带动更多国家行动起来,为《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奠定重要基础。我们欢迎中美双方率先完成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化石燃料补贴同行审议报告,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也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贡献。

——《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加倍努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巴黎协定》的达成启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非一国之力,更非一日之功。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共识,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决框架。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有新的全球视野。老路走不通,创新是出路。要积极运用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大数据等新手段,深化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要加快创新驱动,以低碳经济推动发展,转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方式。要以关键技术突破支撑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战略性减排。要增强脆弱领域适应能力,大力发展气候适应型经济。科技创新只有打破利益藩篱,才能有效服务全人类。

——我们要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和全面落实。中方支持潘基文秘书长今年九月在联合国举办高级别会议,动员更多国家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中方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继续发挥表率作用。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按照巴黎大会授权,稳步推进后续谈判。发达国家要履行承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7-18页

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将于二〇三〇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9页

绿色金融是中方担任主席国提出的一项新议题,旨在应对环境挑战、促进绿色投资,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为此,我们设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推动各方在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开展合作。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第二阶段会议上关于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议题的引导发言》(2016年9月5日),《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页

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今年,中方作为主席国,同二十国集团各成员一道,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我们在协调人层面发表了气候变化主席声明,为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推动。要继续抓好落实,争取在今年或尽早完成各自国内审批程序,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第五阶段会议上关于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突出问题议题的引导发言》(2016年9月5日),《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55页

《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

——《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各方要共同推动协定实施。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14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页

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14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0页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国二千五百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一百三十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中国在水稻育种、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广泛开展植物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201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2017年7月25日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2017年7月),《人民日报》2017年7月30日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公约生效二十一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这次大会以“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为主题,共议公约新战略框架,必将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中国将坚定不移履行公约义务,按照本次缔约方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加强同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的贺信》(2017年9月11日),《人民日报》2017年9月12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分享到: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