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新时代面对面》⑦

跨越关口上新阶——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年02月27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扫一扫

11秒破亿、28秒破十亿、3分1秒破百亿、9小时4秒破千亿……2017年“双11”天猫成交额不断创新高,最后定格在1682亿元人民币,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活动期间,仅天猫一家购物平台参与人数就超过1亿,覆盖225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双11”不仅是中国最有魅力的狂欢日,也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购物节。

“双11”令世界惊叹的销售奇迹,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和无限潜力。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作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要求、跨越经济转型升级关口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 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赢了”(China won),这是2017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这期杂志以此为封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无论外界如何评判,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跨越由“量”到“质”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

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地说,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条主线”,建设“一个产业体系”,构建“一套经济体制”。

“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抓住主线,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必须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松劲,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配套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一个产业体系”,就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内核,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有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体系的根本。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就是抓住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推动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向实体经济聚集,协同推进我国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

“一套经济体制”,就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点明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目的就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束缚微观主体活力的障碍,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解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要求的主动选择

何立峰(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盲目追求速度和以规模为重点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只有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主动求变,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升级。

链接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新篇

京东方,是近年来世界液晶显示屏行业的一匹黑马。这家公司原来在全球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经过10多年的持续努力,已经成长为行业的“领跑者”和“巨无霸”。如今,全球每4台平板电脑就有1块京东方屏,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使用京东方屏。

京东方的成功逆袭,是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案例。近年来,无论是“三去一降一补”还是农村综合改革,无论是振兴实体经济还是稳定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领域的主题词。经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生深层次变化,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领域广、影响范围大,涉及政策法律和体制机制的完善配套,也需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改革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把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作为重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近年来,共享单车扫码骑走、网络购物快递到家、智能家居生活无忧……各种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必须时刻站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最前沿,捕捉新趋势新要求,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创造出新业态和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

优化存量资源供给。虽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生产的产品行销全世界,但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以苹果手机为例,产品的研发设计在美国,核心部件来自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最后组装在中国。有人估算,一部苹果手机总价值中,仅有1.8%来自中国。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必须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过度投资等原因,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超出了社会的实际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仅2016年,钢铁行业去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行业去产能超过2.9亿吨。但去产能的任务仍很艰巨,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继续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适时将范围扩大到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平衡上取得更大进展。

问答

问:什么是“三去一降一补”?

答:“三去一降一补”主要是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目的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实现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动态平衡。

三 创新驱动争新高

2017年10月1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天眼”望远镜在银河系内发现6颗新的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设备首次发现脉冲星,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在国际天文领域引起强烈反响。近年来,“慧眼”卫星遨游太空、国产航母初露真容、大飞机翱翔蓝天、量子通信领先世界……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和信息等重要领域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还不小,不少领域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出现很多“卡脖子”现象。目前,在世界科技大国的方阵中,美国依然全面领先,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处于第二方阵,我国仍排在20位之后。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特别是信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谁能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世界变革的时与势,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部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基础研究“强起来”。基础研究是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引进技术的门槛越来越高,真正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我们必须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体系“建起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近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科技水平大幅度跃升。据测算,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81.2,比2015年增长5.7%。必须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全方位系统化提升我国科技力量。

体制改革“活起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两者共同驱动,才能把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领科技领域相关体制机制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 乡村振兴展新貌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的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齐飞、协调发展,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风正好加力,惠农正当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实现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强大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将给亿万农民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现代农业快推进。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弱项,是我国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补齐的一块短板。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农村改革要深入。40年前,改革首先从农村破冰,在中华大地奏响新时期最强音。进入新时代,改革又将在农村发力,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必须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队伍须建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许多农村成为“空心村”,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乡村振兴是个大事业,有广阔的舞台,可以有大作为。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一线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和使用工作,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五 区域协调奏新曲

浩荡春风起,千年大计定。2017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迅速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看清大棋局,方能明白每一处落子的深意。“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招妙棋。

这些年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加紧追赶……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略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必须承认,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给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

区域协同“交响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很大。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化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协同的“交响乐”不是各吹各的号、各奏各的调,而要建立区域间的协调机制,实现东中西、南北方错落有致、协调发声,演奏出美妙动听、气势恢宏的发展乐章。

重点辐射“领头唱”。合唱要靠领唱带,发展还需领头雁。现代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核心地带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辐射和带动作用,世界上诸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伦城市群和日本关东经济圈等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有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中原和哈长等重点区域和城市群,形成了多个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今后,要重点优化提升城市群内部分工和功能整合,发挥其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上的引领作用,带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陆海统筹“协奏曲”。纵观人类发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我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洋蕴藏着宝贵财富,是国际竞争的战略要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我们顺应世界潮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国际影响的重大战略抉择。我们将坚定走向海洋,依海富国、以海强国,走出一条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蓝色发展之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国经济发展到了闯关夺隘、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犹如浩然东风,必将助力东方巨龙蓄势腾飞,抵达富强中国新天地。

微言

◆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只有它们融为一体,才能成长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巨人。

◆稳中求进不是一味求稳、不敢作为,而是把握好度、顺势而为。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东部雄起,中部崛起,西部奋起,东北兴起,形成中国经济全面跃起的新态势。

深度阅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6日。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7日 09 版)

(责编:杨丽娜、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