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

张西立

2018年01月19日19:35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

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以下简称“1·5”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最后一个“一以贯之”,实际上深刻说明了“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

《诗经》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论述,是强调一个人面对可以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绝不可麻痹大意,放弃应有的警惕,而是应保持对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种种变化的敏感,适时作出必要的改变和应对,才能及时化险为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保持自身与时偕行的良好状态。源自中华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这里,因为使命与环境的根本不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

忧患意识

激励伟大事业不断推进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个“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97年来,正是这种深沉而强烈的忧党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着不断奋进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社会革命,直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生于旧中国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叶,中国正深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座大山”有待彻底推翻,以马列主义为旗帜、以救亡图存为现实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呱呱坠地的。

中国共产党成长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中。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改革开放之初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推广,从深圳经济特区的异军突起到我国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无不展现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风范。

中国共产党兴盛于“自我革命”的浩荡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革命性地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以“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内涵的“自我革命”精神,使得这个百年大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忧患意识

新思想重要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基础上的,其中体现的是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一以贯之彰显的忧患意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

坚定的人民立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鱼儿离不开水,但是水没有鱼依然是水。这就决定了共产党执政以后始终面临一个“执政的考验”,即能否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那样密切的联系,确保自身是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既得利益集团自外于人民群众。为此,就需要执政党时时反省自身,不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对标、聚焦,切实做到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一系列影响、制约和困扰党带领人民继续开拓前进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根本的还是在于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1·5”讲话中特别指出,“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新时代。也就是说,“举旗定向”的根本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的重点所在。不论是从党史还是一部国际共运史来看,对这个问题“忧患”与否,以及是否“忧患”到位,都直接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因此,不可不深长思之。

科学的思维方法。居安思危、危中有机、忘战必危等充满辩证法的重要判断,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经常予以强调的。十九大报告面向全党发出“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号召。针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和敏感多变的周边态势,在“1·5”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而如何才能真正把握这个难得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更需要我们安而不忘危,切实做好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准备;仍然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将改革进行到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要一以贯之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忧患意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历经沧桑,久经锤炼,已经积淀为党这个有机体上的强大“基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时,针对一些人提出修改歌词的意见,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登高望远、深谋远虑地指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没有过时,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敌人,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还不如留下这句话,继续保持警惕好。”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管党治党建党,务必严字当头、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1·5”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这“四个不容易”是对过去历代王朝为什么总是陷入治乱循环怪圈的深刻揭示,无疑对于中国共产党具有警示意义。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新时代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全党都需要“一以贯之”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深层历史缘故。至于现实原因,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的一段论述作阐释,“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1·5”讲话中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面向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郑重宣告了党的历史使命,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还针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重大挑战、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等进行了冷静分析。全党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体党员必须牢固树立“两个务必”意识,以奋进者、勇敢者和搏击者的大智大勇,切实做好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航船行稳致远!(作者:红旗文摘杂志社总编辑)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