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刘伟

2018年01月03日13:42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学理底蕴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渗透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的全过程,并和马克思主义其他具体思想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贯通。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对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共同体”思想萌芽到19世纪上半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共同体”思想元素进行系统性总结和超越性批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并且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发展过程具有同构性。

在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原子偏斜运动意义的分析来肯定人的自我意志,表达了人的自由是国家或城邦的本质的思想。而国家或城邦在古希腊话语中就是“共同体”的意思。

在1842年4月到1843年3月《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立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对普鲁士国家这一国家共同体进行了反思。

在1843年秋到1844年春短暂的《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进行分析时大量使用了“共同体”的表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假的共同体”。

在1844年《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的人之为人的全部类本质和发展本质。同年,在未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分析视角,提出消除劳动异化达至理想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确立了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作为唯物史观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国家“虚幻的共同体”形式,提出建立把人从被奴役、被统配和被忽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真正的共同体”。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已经消除了异化与对立关系,人的个性自由在“共同体”中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表明马克思对“共同体”本身的认识达到成熟。

1849年移居伦敦后,“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人的行为的独立性依赖于物的外在性,人被彻底“物化”,受到货币资本等“抽象共同体”的统治。在《资本论》中,他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终止: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活领域的彼岸”。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王国”也就是“真正共同体”。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共同体作出明确定义,但根据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述中从人的生存、本质与发展角度对共同体进行的阐述,“共同体”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现实的人”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一种共同关系模式,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只有通过“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国际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在全球治理层面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马克思以阶级为视角的分析范式转向全球多元治理共治共享的分析范式,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相互贯通、密切联系的。作为唯物史观在空间向度展开的“世界历史”思想,被学界公认为最早的全球化思想。它认为,随着生产力与分工的发展,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突破了彼此隔绝的民族和地域界限,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世界历史中,“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得以实现。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的整体相关性日益密切。全球化的发展实践已经完全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同时,世界范围内发展失衡,以及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情况下,这些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社会多边的协调和沟通,依赖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这也是百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和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大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厚实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开辟了新道路

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既有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也存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现象,“人类向何处去”成为了时代之问。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庄严宣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的庄严宣告。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必须对这个时代之问作出回应。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敢于直面时代之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在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在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环境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而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所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新道路,打破了“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创新和丰富了全球治理理念。

(责编:孙爽、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