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苇町
2017年12月14日09:05 来源:前线网--《前线》杂志
对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我们党自身工作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历来是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的前提。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之所以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与正确地判断了当时的历史方位和形势分不开的。
牢牢把握新时代这条主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横空出世、突然冒出来的,更不是我们党自说自话,而是全党长期努力的历史发展必然。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分析总结党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主线,成为引领几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旗帜。而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已经39年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道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客观标准和科学内涵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概括为“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三个意味着”的第一个意味,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废除了列强强加于我国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之后,党带领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中国人民富起来的进程。经过不懈努力,到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仅次于美国而稳居世界第二,超过排位第三的日本和排位第四的德国的经济总量之和。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的历史交汇期,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对强起来的愿望从未如此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是强军梦、强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强国、科技强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已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行动。这是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报告说的第二个意味,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年,几多辉煌,也几多曲折。特别是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坍塌了大半边天,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低谷。面对黑云压城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应对?邓小平同志说:“苏东剧变给我们党带来的最大危机感,应该是抓住历史机遇、兴利除弊、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只有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幸福感,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才能提高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才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渗透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如一声春雷,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21年后的2013年,又有一位中央领导人沿着这位老人当年的足迹,到深圳、珠海、佛山和广州等地走了一遍,并到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表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决心。这位领导人就是党的十八大当选的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今天,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让《资本论》重新畅销,让“历史终结论”悄然破产,甚至让学者感叹“西方必须向中国学习社会主义”。中华大地百年沧桑,正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从低潮而重兴的历程。这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意义。
报告说的第三个意味,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发展中国家占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他们渴望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但在本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发展方式,往往水土不服。尽管有些拉美的发展中大国曾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相对快速的发展,但很快就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长期停滞。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建设现代化道路上的大步迈进,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他们认为,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因此,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报告中的五个“是”,则概括出新时代“新”在哪里。第一,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一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波澜壮阔的五年。五年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报告列举了五年来在十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深刻说明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正是这些历史性成就和深刻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产生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曾有过几种表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我国正处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当时把社会主要矛盾归纳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总体正确。但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在十二大上得到再次确认。这一表述既继承了八大的正确判断,又肯定了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发展不足的实际情况。而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明显过时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的十九大作出的第二个新的重大的历史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我国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元化。不仅对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福利保障也提出更高要求,对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也越来越突出。这一需求变化是和我国社会群体变化、人口质量提升分不开的。现在中等收入阶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已经将近一亿,占劳动力总量的六分之一。而且当今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正义感,有主人翁精神,因而也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的已经超出经济领域,而更多地指向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密契合。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说与社会现在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人们在很多方面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例如,广大群众在育儿、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农民工最关心工资待遇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距还很大,很多方面有不少历史欠账。此外,我国的精神文明水平尚需提高,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需要改善,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这些不是靠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报告强调了两个“必须认识到”。第一,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对主要矛盾转化的这种判断,既体现了历史的飞跃,也体现了历史的清醒,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两步走”绘制新蓝图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跨世纪时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在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奋斗时,作出了 “两步走”的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报告提出六个特征:一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二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三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四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五是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六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六条要达到的标准,是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的,只是其中第四条和第五条都是从不同角度讲社会建设,前者讲人民生活水平,后者讲社会治理水平。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一是强调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刚性标准,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二是突出了“强国”的标准,就是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要求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表明我们党有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提前15年完成原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呈现出崭新图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亲身为之奋斗、并亲眼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这就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憧憬,也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许多重要文献中就已把“伟大事业”同“伟大工程”联系起来讲,意在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联系起来,把“打铁”与“自身硬”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则首次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系统论述了“四个伟大”。这是在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从‘三个伟大’到‘四个伟大’,不仅把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更加完整地凸显出来了,而且体现了精神、措施、路径与目标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灵魂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要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为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来指导。同时它也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带领一个伟大国家在新时代前行的政党,有没有成熟的核心领导权威至关重要。这个核心领导权威的形成,既要靠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展现出的人格力量,也要靠高瞻远瞩、引导人们正确前行的思想力量。从以八项规定破题强力正风高压反腐取信于民,到深入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凝聚人类共同体的共识,反映了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和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在党章修改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各部门一致建议,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提炼概括,上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在党章上。这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框架,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我认为有四个重要思想在其中具有“四梁八柱”的作用。
一是既讲党的领导,又讲党的建设。在“十四个坚持”中,摆在开头的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有的需要改,有的永远不能改,党的领导不能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改。但一段时间以来,在党内外一部分人中存在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倾向,或者表面承认党的领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使党的领导作用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倾向,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党领导一切的要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十四个坚持”摆在最后的一条,是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这一头一尾是对“十四个坚持”的全面贯通。
二是既讲为民造福,又讲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万多字的报告提到“人民”超过200次,而十八、十九两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外记者见面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都只有1000多字,但提到人民都不下十几次。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曾指出:“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次见面会上的讲话,有两句给人印象极其深刻,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第一句话“一个不能少”,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第二句话“一个不能掉队”,就是讲2050年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两段话,都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但这并不是单纯地讲给予,讲帮扶。他更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五年前的见面会上,他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在此次见面会上,他再次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三是既讲改革创新,又讲法治思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他坚持问题导向,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兼顾眼前与长远,统筹整体与局部,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1500多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节奏推进之快前所未有。他凭借着动真碰硬的勇气与壮士断腕的决心,保证各领域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成绩斐然,世所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实现新两步走的目标必须依靠改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生动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看到,无论是改革发展稳定、还是内政外交国防,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都坚持法治思维,强调依法治国治党治军治吏,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既讲大担当,又讲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讲政治;既要矢志抓发展,又要善于抓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善于抓改革;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此外他提出“要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在军队建设上能战才能止战、敢战才能言和等重要思想,都体现了这种大担当和大智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黄苇町,求是杂志社研究员,原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
相关专题 |
· 《前线》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