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文化评析:“女德班”缘何有市场

王立刚

2017年12月07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女德班”缘何有市场

日前,一段视频把辽宁抚顺某“女德班”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视频里“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丧失妇道”“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等雷语,引发舆论强烈抨击。据报道,抚顺市教育局近日作出决定,要求涉事学校停止办学,包括“女德班”在内的所有学员尽快遣散。

近年来,常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某些出格言论和行为点燃舆论,引来嘘声一片。至于“女德班”,从闹得沸沸扬扬的丁璇事件至今,不过半年时间。想当初,社会各界口诛笔伐,对丁璇及相关机构人人喊打。然而,从现状来看,“女德班”并没有在大家嗤之以鼻、强烈反对的态度中销声匿迹,俨然有挫而不倒、剿而不灭之势,颇值得人们深思。

事实上,“女德班”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作为当代社会伦理问题的某种反映,“女德班”只是转型期伦理困境的一种外向表露。尤其在中国文化中,社会伦理肇端于家庭伦理。《周易》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礼记》则曰:“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传统儒家认为,各种人际社会关系都是在男女夫妇关系的基础上延伸产生的。这种观念影响至今。

所谓“女德”,顾名思义就是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对女子身份的特别要求。实际上,任何一个身份、一种角色都有社会赋予的道德要求,男女都不例外。所以无论认可与否,“女德”事实上一直存在,只是这种“德”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家庭结构、居住环境及工作状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伦理秩序早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但一种能拥有最大共识的新的人伦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比如在一个家庭内,每个成员所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大到抚养子女,小到家务分工,在社会习俗层面并没有形成共识。这便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价值观上的冲突、具体问题上的矛盾等。

家庭伦理问题在学术上是理论问题,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个家庭每日真切的痛苦。很多家长出于对自己痛苦经历的深刻领悟,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找到一种可以值得托付的秩序,“病急乱投医”,“女德班”的市场由此产生。

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容和资源,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常道。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加以斟酌损益,这种方法论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这种方法论的现代表达。

就夫妇之道而言,“男尊女卑”最多只是传统的变道,绝非传统的常道。汉代《白虎通义》中说:“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至庶人,其义一也。”从先秦两汉一直到晚清,传统家庭里都有很多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这些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德班”问题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秩序的重构仍然任重道远,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王立刚,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青年学者)

(责编:曹淼、万鹏)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